一碗鮮湯的味道——關(guān)于影片《解救吾先生》
在看《解救吾先生》這部電影之前,我已經(jīng)把《檔案》里關(guān)于“吳若甫綁架案”的20110901期節(jié)目——《解救吳若甫:驚心動魄22小時》好好看了一遍,因而對于整個案件的始末,差不多已經(jīng)是了如指掌。
就在這樣的前提下,才去看影片。因為沒有了情節(jié)上的懸念,這部電影還能否吸引我,則成了我觀影的最大懸念。
最終,我發(fā)現(xiàn),導演事先說的“七實三虛”還是有點過謙了,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拋開必要的換換人名、地名,以及顧及到法律保密的部分,這部影片和真實的案件之間,也就是毫厘之差。
我們可以說,這既是導演(兼編劇)可以偷懶的機會,也是一種挑戰(zhàn)。說挑戰(zhàn),是因為當劇情甚至臺詞都不用費心寫的時候,考驗導演的就是敘事的技能了。乖乖,影片一開頭,赫然發(fā)現(xiàn)擔任剪輯的正是導演本人……確實夠強!
影片在北京人熟悉的燈紅酒綠的三里屯的夜景中拉開帷幕,后來的敘事,有些倒敘,但主要還是沿時間軸進行;空間上主要分兩條線穿插敘述——人質(zhì)、綁匪一條線,警方和人質(zhì)的朋友一條線。
在這種基本上沒有虛構(gòu)的敘事中,一切幾乎是再現(xiàn)那段歷史,甚至包括警匪之間的談話方式,談話細節(jié),都與真實的事件毫無二致。導演之所以敢于這么做,而不怕影片變成一種干巴巴的流水賬,一是因為這個事件本身,確實充滿了任何劇作家都難以描摹的戲劇性;二是因為劉德華、王千源等人的演技爐火純青;三是因為導演還巧妙地加入了三次“幻想”。
我單說最后一點,三次“幻想”。第一次,是被鎖鏈牢牢綁住的吳若甫(劉德華飾)的幻想,在這一段幻想的場面中,他偷拿綁匪的槍支,然后與綁匪展開槍戰(zhàn),結(jié)果兩敗俱亡。第二次,是匪首華子(王千源飾)的幻想,他率領(lǐng)團伙,搶劫金庫,與金庫的保安展開槍戰(zhàn)。第三次,是警官曹剛(吳若甫飾)的幻想,他在人口密集的居民區(qū)對華子展開抓捕,結(jié)果造成群眾的大量傷亡。
這三次幻想,恰恰是我們慣常看到的警匪片中,幾乎必然出現(xiàn)的鏡頭。然而本片,導演明確用幻想的方式展現(xiàn),然后告訴觀眾,這些都是不現(xiàn)實的,不合情理的,不真實的。但既然是不合情理的,不現(xiàn)實的,為什么又要拍這三組鏡頭呢?這就是導演高明的地方了——這里面頗有些“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的哲理。
換言之,一般大片的麻辣
火鍋,也算給你吃了;但我真正要給你吃的,是紀實風格的一碗鮮湯??墒俏矣植粌H僅給你一碗湯,我讓你在兩種口味之間做對比。那么,這樣最終的呈現(xiàn)效果,是非常非常奇妙的……至此以后,任何一般的槍戰(zhàn)+追車的警匪片,都將變得相形見絀。
最最突出紀實風格的,有兩點。第一,是警察制服華子的那個段落。這一段高度紀實,沒有任何夸張與拖沓,就是一瞬間,之前還囂張萬分的綁匪頭子,立馬變?yōu)殡A下囚。第二,就是全副武裝的警察,沖入關(guān)押人質(zhì)的小房子的段落。本應非常火爆的一段,卻完全是默片,連配樂都沒有,只是一段不斷晃動,毫不清晰的慢鏡頭。
對于以上兩點,看慣了火爆片的人,也許會大呼“不過癮”,但這就是一碗鮮湯的味道,不加
鹽,不加辣,只有主材的原味。
當然,導演拍一個片子,絕對不是為了給我們上一堂法治課,電影既不是《檔案》,也不是《法制進行時》。影片自始至終,沒有任何拖沓,綁匪的兇殘與狡詐,尤其是之前他們綁架其他人然后撕票的血淋淋的現(xiàn)實,令觀眾感到
窒息與壓抑(盡管影片中有些笑料);而營救時間的緊迫,則令觀眾產(chǎn)生自然的緊張感。
劇中人吳若甫,到了被救出的時候,好久都說不出話來,他本以為死亡是注定的,因而對于被營救毫無心理準備。而觀眾們,由于營救成功也就是分分鐘的事情,也似乎完全沒有反應過來……
正當觀眾們覺得營救過程太快,而影片也將收尾,因而感到意猶未盡的時候,導演又施妙計,在結(jié)尾來了兩場雖然短暫,卻極度煽情的戲。第一,是華子與相見母親的最后一面。第二,是劇中人吳若甫與華子的再度相對。
俗話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即使是這個在整個劇本的99%的地方都展現(xiàn)得毫無人性的華子,到了大限臨頭的時候,面對母親的自責(我沒有教育好之類的話),亦不免呼天搶地,頓足捶胸,面紅耳赤,慟哭嚎啕,悔不當初……到此地步,觀眾縱然是鐵石心腸,亦不能不為之動容。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這部電影的真正主角,不是沉著果敢的警官,不是心理堅強的人質(zhì),而是這位窮兇極惡的罪犯。從警官和他自己的,各種片斷的敘述中,我們了解了一個真實的罪犯,他的貪婪而空虛的心理,他的扭曲的人生觀——這其中,既沒有過于單調(diào)的暴徒式臉譜,也沒有為了“藝術(shù)”或“人性”,人為地為罪犯添加一些溫情。
另外,最終人質(zhì)與綁匪的再度見面,那句重復的臺詞“人的命真是不一樣啊”(記不確切了,大概是),也頗令人回味——人走到這個地步,到底是命呢?還是自作自受呢?古云說:“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今人說:“不作死,就不會死。”到底是不是這樣呢?——影片戛然而止,導演并沒有給我們?nèi)魏握f教。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命運,也對命運有不同的態(tài)度,也因而有了不同的人生。在這樣一個故事里,綁匪固然是難逃懲罰,但人質(zhì)即使獲救,也不能說自己是勝利者;至于警察們,他們只是如釋重負而已……這樣的事情,沒有人愿意再經(jīng)歷一次。
值得一提的是,在真實的綁架案中,吳若甫(即劉德華所演角色)在自己以為的最后時刻來臨之前,唱起了《小丑》這首歌——“掌聲在歡呼之中響起,眼淚已融在笑容里。啟幕時歡樂送到你眼前,落幕時孤獨留給自己……” 而在這部影片中,同樣的情境下,這首歌也有幸出現(xiàn),由劉德華獻唱。其歌詞,與本片的主題,或者說劇中人的人生,到底有多貼合,這個就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了。
【網(wǎng)友:moonforgetit 】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