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利水滲濕、健脾、寧心。本品甘淡滲濕,「最為利水除濕要藥」(《本草求真》),且藥性平和、無寒熱之偏,利水而不傷陰,故凡水腫、小便不利,無論寒熱虛實用之咸宜。又能健脾、寧心,「為補利兼優之品」(《要藥分劑》),使脾虛得補、水濕得行、痰飲得化、心神得寧,對于脾虛濕盛、痰飲內停、心神不寧諸證均可相機為用。
1.治水腫-水濕內停之水腫,小便不利者
本品甘淡滲濕,「功專行水」(《本草分經》)。且藥性平和,無寒熱之偏,利水而不傷陰,「最為利水除濕要藥」(《本草求真》)。凡水腫、小便不利,無論寒熱虛實,均可用之。若治水濕內停之水腫,小便不利者,常與豬苓、澤瀉、白術等同用,如五苓散(《傷寒論》)。治脾腎陽虛之水腫,常與附子、白術等同用,如真武湯(《傷寒論》)。治水熱互結,陰虛小便不利,水腫者,常與滑石、阿膠、澤瀉等同用,如豬苓湯(《傷寒論》)。
2.治脾虛洩瀉、脾虛濕盛之食少易倦
本品主入脾經,「味獨甘淡,甘則能補,淡則能滲」(《藥品化義》)。既能健脾補中,又能滲利水濕而止瀉,「為補利兼優之品」(《要藥分劑》)。適宜于脾虛濕盛之食少倦怠,便溏洩瀉,常與白術、山藥、薏苡仁等同用,如參苓白術散(《和劑局方》)。若治脾胃虛弱,脘腹脹滿,嘔吐洩瀉,不思飲食等,常與黨參、白扁豆、木香等同用,如小兒健脾(《部頒標準》)。
3.治痰飲眩悸-脾失健運,濕聚成痰
本品滲濕健脾,使濕無所聚,痰無由生,「為滲濕利痰之主藥」(《醫學衷中參西錄》)。適宜于脾失健運,濕聚成痰所致的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者,常與半夏、陳皮等同用,如二陳湯(《和劑局方》)。若治中陽不足,飲停胸脅,癥見胸脅脹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者,常與桂枝、白術、甘草同用,如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
4.治心悸失眠-心腎不交之神志不寧,驚悸健忘
本品味甘,能益心脾,安心神。適用于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常與人參、黨參、酸棗仁等同用,如歸脾湯(《濟生方》)。若治心腎不交之神志不寧,驚悸健忘,失眠等,可與黨參、遠志、石菖蒲同用,如寧神定志丸(《部頒標準》)。
1、茯苓配澤瀉:茯苓性質平和,既能利水,又能祛邪;澤瀉性寒,其利水作用較強。二藥配用,澤瀉得茯苓,利水而不傷牌氣;茯苓得澤瀉,利水除濕之力倍增適用于水濕停留之水腫、淋濁、小便不利、洩瀉等。
2、茯苓配半夏:茯苓補脾能促水濕運化,脾運旺盛則濕無所聚,痰無由生;半夏溫燥化濕,脾濕去則中焦土燥,水飲無以生。半夏與茯苓,一為溫燥化濕,一為淡滲利濕。二者配用,可健脾利水,燥濕化痰,行水寧心。臨床常用于脾虛濕停,胃失和降之心下痞滿,呃逆嘔吐,頭眩心悸,或咳嗽痰多,或下利便等證。
3、茯苓配黨參:茯苓甘淡而平,以利水滲濕為主,且有健脾助運之功;黨參甘溫,最善健脾益氣。二藥合用,增加健牌益氣作用;適用于脾胃虛弱之食少便溏、體倦;脾虛水濕內停之水腫、小便不利、洩瀉等。
4、茯苓配黃芪:茯苓甘淡,具有健脾利水滲濕之功;黃芪甘溫,長于補氣升陽,健脾利水消腫。二藥配用,使健牌益氣、利水消腫之力增強。適用于牌胃氣虛之食少、體倦、便溏;脾虛所致的水腫,白濁、白帶增多者。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