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酥,大部分會想到蛋黃酥、蛋撻等常見酥點。臨近春節,大家做的酥點也多了起來,對于喜愛豐富口感的中國人來說,自制的酥點總是非常討喜的。然而,很多烘焙新手,對于酥的認知還處于比較迷糊的狀態。
現在,小卡就來個烘焙常識小普及,一起來說說酥的那些事。
酥點,根據品種可以分為層酥和混酥兩大類。凡是成品能起酥層的,都統稱為層酥,如荷花酥、菊花酥、千層酥、風車酥、皮蛋酥等。而那些成品不分層、口感酥松的,則被稱為混酥,比如桃酥、餅干、混酥蛋撻等。
今天我們不談混酥,僅談層酥。常見的層酥根據做法和材料的不同,可以分為三大類,即千層酥皮,酥皮面包以及中式酥點。
千層酥皮,代表作品有拿破侖酥,葡式蛋撻等,此類酥,口感酥脆并帶有輕微的柔韌感,層層分明,尤其拿破侖酥,一刀切下,酥掉滿地。
這類酥,即是于面團中裹入油脂,經過反復折疊,形成數百層面皮-黃油-面皮的分層。在烘焙的時候,面皮中的水分受高溫汽化,面皮在水蒸氣的沖擊作用下膨脹開來,形成層次分明又香酥可口的酥皮。
酥皮面包,代表作品有丹麥面包,可頌等,此類酥,皮又薄又脆,吃到嘴里“喀嚓喀嚓”地響,里面有些濕潤有些軟,雖然面團配方簡單,還是讓人越吃越覺得香,越吃越停不下來。酥皮面包也是跟千層酥皮的原理一致,裹入油脂折疊,烘烤過程中形成分層。
它跟千層酥皮最大的區別,在于一類是點心,一類是面包,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酥皮面包中加入了發酵粉。
中式酥點,就是我們常看到蛋黃酥、抹茶酥這類了。中式酥皮點心分大包酥和小包酥,大包酥類似做西式起酥點心,大油皮包入大油酥,優點是速度快、效率高、可大量制作,缺點是不容易搟均勻,油酥層次少,酥松性差。
大部分手工DIY選擇小包酥,將油皮、油酥分割成小面團后分別包制、搟卷,優點是容易搟卷,層次清晰,酥松性好,缺點是速度慢、效率低,不適合大量制作。
用于起酥點心的油脂可以是豬油、黃油、白油、酥油等,其中以豬油的延展性最佳,液體油比較不合適。油酥烤焙時受熱,油脂中的水分蒸發,使粉粒之間形成空隙,其中的空氣膨脹,從而形成了層次。起酥點心的油皮和油酥的配比是有講究的,一般油皮為100%時,油酥比例經常用66%、60%和50%,如果油皮過多,則表皮較硬,酥松性差;如果油酥過多,容易破皮和露酥。
下面,我們來看看常見的三種酥的做法注意事項:
千層酥皮:無需加發酵粉;
酥皮面包:需添加發酵粉,需冷凍面團,防止在折疊過程中提前發酵;
中式酥點:無需添加發酵粉,起酥油脂最好選用豬油,需制作油皮和酥皮。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