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新陳代謝活躍,體內會產生更多的熱量,所以平均體溫要比大人高。大人平均體溫是36℃-37℃,而寶寶平均體溫在36.3℃-37.2 ℃之間。
1、寶寶的體內溫度更容易傳遞到體表:
小寶寶的皮下脂肪比大人要少,皮膚也更薄,所以體內的熱度更容易傳遞到皮膚表面。這就是為什么寶寶身體被衣服覆蓋的部分更不容易散熱,皮膚溫度也比大人高的緣故。
2、體溫調節機能尚未成熟:
寶寶的體溫調節中樞和自律神經都正在發育。所以小寶寶難以調控自己的體溫。例如外界溫度高的時候寶寶雖然會比大人更快出汗,但是體溫卻很難下降,體內熱度難以散發,所以更容易出現脫水或中暑,需要注意。
3、體型等條件不利于體溫調節:
寶寶的身體太小,而單位體重的體表面積太大,熱量容易進出。我們都知道體積越小的食物需要的加熱或冷卻的時間越短,同樣,身體還很小的寶寶的體溫也有容易受到周圍氣溫影響而變化。此外,寶寶單位體重的體表面積是成年人的3倍,因此,體內溫度比成年人更容易散發,也更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
1、臍腹部:
主要是指上腹部,這個部位一旦受寒,極容易發生胃痛、消化不良、腹瀉等疾病。這個部位面積較大,皮膚血管分布較密,體表散熱迅速。冷天暴露這個部位,腹腔內血管立即收縮,甚至還會引起胃的強烈收縮而發生劇痛,持續時間稍久,就像頸部受寒一樣,全身的交感——腎上腺等神經內分泌系統同樣會作出強烈的反應,從而引發各種疾病。
2、頸前部:
頸前部俗稱喉嚨口,這個部位受寒風一吹,不只是頸肩部,包括全身皮膚的小血管都會收縮,如果受寒持續較長一段時間,交感——腎上腺等神經內分泌系統就會迅速作出相應的反應,全身的應變調節系統可能進行一些調整,人體的抵抗能力會有一定下調。
3、足部:
腳部是陰陽經絡交會之處,皮膚神經末梢豐富,是對外界最為敏感的地方。寶寶腳的表面脂肪很少,保溫能力很差,做好寶寶雙腳的保暖工作,才能更好地保證身體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
4、手部:
寶寶的體溫調節中樞不完善,御寒能力差,如果手著涼,極易導致全身供血不足,反射性地引起鼻、咽、氣管等上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縮,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降低,潛伏在體內的致病菌便會乘機大量生長繁殖,引發呼吸道感染。
還可以輸入140字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