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體質好,身體健康,媽媽用這個方法,減少孩子生病的幾率。除了安慰各位家長們緩解內心的焦慮,最重要還是堅持反饋式喂養,這是一個很有用的方法。
那么,“反饋式喂養”到底是什么樣的喂養?
“反饋式喂養”是通過對孩子食物、情緒、日常活動安排等的調整,使得孩子體內環境通暢,從而起到防外邪侵入,減少生病,減緩病情的發展速度的喂養方法。如何評估喂養是否得法,籠統地說就是三句話。
1.想不想吃(喝)?
2.吃了睡的好不好?
3.吃了拉的好不好?
如果都達標,這孩子基本不會生病。其實這就講完了。但是如果要掰開來揉碎了詳細地說,可能要說上一年。
每個做過反饋式喂養的老母親,都會經歷一些犯錯,一些執拗,和一些恍然大悟的過程。因為反饋式喂養不只是限于吃這個問題,還包含了拉、撒、睡、治療方向、用藥、作息、運動、情緒、玩、學習、人際關系、價值觀、乃至哲學觀。中醫是在生活的細節處鋪展開的,這個練習的過程,就是你實踐中醫學習的過程。
這需要糅合所有你不斷學習到的中醫觀點,尤其是初學的時候,各處觀點眼花繚亂。有人說這樣吃好,有人說那樣吃好;有人說這件事不能做,有人說那件事要多做......然后你都想吸收,都想嘗試。正是在這個時候,你那種復雜焦灼的感受其實很珍貴,很有意義。因為你會去想這些觀點呈現出來的現實究竟是什么?是不是適合?什么時候適合?什么情況下適合?直到你逐漸把所有學習到的內容濃縮為一兩個要點,這才完成反饋式喂養精髓的整合。
反饋式喂養只有媽媽親力親為才能做到。作為醫生來說是做不到的。我們去問一個醫生這個孩子應該怎么吃,醫生是沒辦法給出標準答案的,因為他可能不了解這個孩子。他只能給一個大的方向,具體的,還要自己去嘗試和觀察,然后得出結論。
反饋式喂養最先要知道的是什么?是知道什么是這個孩子正常的反應,什么是不正常的反應。如果我們只是知道黃金大便、粉色舌體、薄白苔、睡眠安穩、開心,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你在執行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變量,而這些變量是如何變化的,這些都是個性化的。不是長期觀察,就無法得出結論。
比如一個早起厚舌苔的孩子,大便還可以,沒有口臭。這個是不是正常?其實很可能是正常的,因為孩子體質的底子可能有一點虛寒,所以食物運轉吸收地不那么理想,但是不是就說明孩子積食了,一定要用藥呢?不一定的。舌苔是會變化的。那是不是所有小朋友早起厚舌苔都是正常的,可以不用處理的?答案也是不一定的。只有去觀察就會知道變化的規律。這樣要靠每個媽媽去總結。
然后就是每種食物對于孩子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基本的寒熱溫涼,還有基本的食物功能,比如什么是燥濕的,什么是補陽的,什么是滋陰的,什么是生冷的,什么是入下焦的,什么是入中焦的,什么是厚膩的,什么是清的,一方面是要了解,一方面是我們自己去嘗去感受。然后呢,就是孩子在不同狀態下使用這些食物,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就要通過大便睡眠去觀察。有時候吃一點蛋糕覺得拉的還不錯,但又有時候吃了一點就一整夜翻騰,那我們就需要知道為什么同樣的食物對身體會有不同的影響?孩子的狀態有什么不同?要一次一次的去觀察。
然后就是情緒和環境的影響。我們可能會觀察到,小一點的孩子不午睡的時候,到了黃昏脾氣就會有點燥,這個燥,是因為沒有足夠的休息,身體里的津液被耗掉了,所以產生的身體和情緒的燥。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知道,可能就不能按照正常情況給孩子吃晚飯了,否則就容易不消化23。就簡單的給點粥,安排孩子睡覺更好。孩子特別興奮的時候他的身體會有什么變化?孩子特別生氣的時候會有什么變化?去到特定的地方的時候有什么變化?冷了有什么變化?熱了有什么變化。濕了有什么變化?玩水有什么變化?我們都可以去做記錄觀察。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什么反應是孩子可以搞定的,什么反應是孩子難以搞定的?如說一個孩子,在一個下雨天里,吃了一碗八寶糯米飯,之后很晚才入睡,睡覺的時候翻來覆去,第二天早上起來嘴巴有一點酸臭,情緒有點煩躁,手心潮濕。我們就可以認為她已經有一點積食了。但是這個時候媽媽的對這個孩子的了解就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這樣的情況下這個孩子是不是需要用藥?不用藥能不能自己好?是不是需要一些消食的食療?還是需要出去跑一圈。只有這個媽媽經過長期對孩子的觀察才能做出結論。別人給的結論都不一定對。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處理?處理的力度應該如何?比如媽媽做足了功課,也許看到第二天是一個晴天,帶孩子出去散了步養了養神的同時,還消耗掉肚子里的垃圾,中午回來給孩子吃一碗白粥,到了晚上大便就拉出來了。在這個過程里媽媽心中很安定,因為憑著對這個孩子體質的了解,她知道,只要這樣做,孩子就能自己解決。
那如果是沒有做功課的媽媽呢?可能會給孩子吃藥,再來一點蜜導煎,但是還是不確定孩子到底能不能拉出來。她心中無法安定,是因為她沒有細微的觀察,她對孩子會發生什么,沒有確切的答案。
處理的方式會經由我們觀察的進展,慢慢從復雜到簡單。我們剛開始學中醫的時候家里會儲備很多藥,很多食療產品,八珍糕、健脾豆等,還有很多外治法的工具,艾條,艾灸儀,艾灸盒,刮痧板,泡腳粉等等等等。然后我們可能一一會去嘗試,去感受對這些處理方式的反應。有的人會學習六綱辨證,學習湯藥經方,學艾灸,推拿,食療,然后到最后就可以去篩選,精簡這些東西。有朋友學了推拿以后,無論帶孩子到哪里,什么都不用帶,家里的藥和食療用品都過期了,都用不上了。而這只有長時間的熏習思考,你對這樣做的療效有著很大的信心,事情才會變得很簡單。
另外,如果我們沒有對中醫和自然規律有所學習和觀察,我們就只能投靠藥物,我們會舍棄很多可能簡單有效的處理方法。我記得有個孩子家里因為連續下雨,身體濕重,脾胃推不動食物,粑粑不太好。媽媽忽然就想到芳香化濕,就點了一點檀香,這個孩子和自己的便秘問題都解決了,自己的手腳腫脹的問題也改善了許多。但有的這個方法即便有用了,也還是需要靠吃點什么藥才行。
比如有的朋友,了解到所有的病一開始都可能是神的問題,那就從神的方向入手去處理,養神就是讓生活簡化。比如在孩子不舒服的時候,在家里呆兩天,不要看電視看電腦,吃點粥,不去人多的地方,不參加聚會,就在家附近散散步,看看故事書,靜下來,無聊一點,病也會好。但是如果我們不了解神,在孩子不舒服的時候什么都不做,媽媽會變成熱鍋上的螞蟻。
知道孩子會發生什么,怎么發展,你的心就安定。焦慮的心理狀態就是,不知道會發生什么,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但如果知道只要這樣做孩子就會有一條好大便,確實會有一晚安睡,這種安定感,比看一百本中醫理論書籍對你的安慰都要有效。這種安定來自我們切身的體驗。
那對于孩子來說,反饋式喂養是什么呢?是媽媽在在處處的照耀。媽媽的心神照耀到這個孩子身上越多,媽媽就越能把握這個孩子的動向,孩子和媽媽的內在都會更安定。
千言萬語,不如老母親們干起來有用,學習觀察,學習辨證處理,比任何理論都要實在。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