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感受,與父母的教養(yǎng),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能夠讀懂孩子的感受,并且?guī)椭⒆用鎸Ω惺埽@就很容易讓親子關(guān)系變得越來越好,家庭矛盾變得越來越少,人與人之間,如果大家都能換位思考,并且明白對方的感受和需求,那么,很多事情迎刃而解。
最近,在網(wǎng)上看到這樣一則育兒熱點事情:一位媽媽趁著假期來到孩子姥姥家,陪伴孩子玩耍,因為平時工作忙,所以大部分時間孩子都是由老人來帶,可偏偏這天家里老人出去了,孩子這個時候突然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吃姥姥做的蛋糕,你幫我拿一下。”然后家長去屋子里,沒有找見,便對孩子說:“寶寶,家里沒有了,媽媽給你拿來餅干。”
沒想到,孩子卻不耐煩地說:“我不喜歡吃餅干,我就要吃蛋糕。”家長看到孩子不聽話,更是氣不打一處來,直接訓(xùn)斥道:“要么吃餅干,要么餓著!”孩子聽完后,哇哇大哭,一邊哭一邊說著:“媽媽,你根本不愛我,我要去找姥姥。”然后孩子姥姥,給孩子買了蛋糕吃。最后,這個孩子一邊吃蛋糕,一邊向自己的媽媽炫耀。
很多人看完之后,會覺得這是“隔代教育”中的溺愛表現(xiàn),姥姥對孩子的愛太過了,這樣縱容下去會使得孩子變得“離譜”,但其實,這位家長并沒有理解孩子的感受,也沒有進行合理的引導(dǎo),而是直接用命令的口吻在和孩子對話。
當孩子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緒的時候,家長的正確引導(dǎo)和溝通,顯得十分重要。就比如剛剛的案例,當孩子想要吃蛋糕的時候,而家里面卻沒有,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寶寶,如果買回來之后,你就可能要餓肚子了,媽媽口袋里有你喜歡的小熊餅干,我們一起來吃吧,這樣吃飽之后,我們就不會餓肚子了。”
理解孩子的感受,最主要的方式是溝通,學(xué)會使用適當?shù)恼f話方式,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和孩子相處融洽。比如:孩子和小伙伴之間發(fā)生沖突,導(dǎo)致自己情緒低落,家長想要幫助到孩子,我們可以這樣說:“寶寶,你看起來好像很生氣,媽媽能夠幫到你什么嗎?”然后,孩子就會向你說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內(nèi)心想法,這就是很簡單的幫助孩子正視自己的感受。
但是當家長換一種溝通方式,那么就會出現(xiàn)嚴重的偏差與失誤。比如:孩子參加跳繩比賽后,沒有獲得很好的名次,看起來悶悶不樂的樣子,這個時候,如果家長說:“你就是太笨了,那么簡單的繩子都跳不過去,我之前教你的姿勢,你都忘記了嗎?”大家想一想,作為孩子,你聽見父母這樣的話,會是什么樣的感受?
所以說,家長的溝通方式出現(xiàn)問題,就需要及時的改正,否則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語言表達方式,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思維和感知,從而讓他們不能面對自己的感受,變得焦慮和沒有安全感。
很多時候,孩子總是會在父母面前表現(xiàn)得十分乖巧,符合父母的眼中的樣子,但其實,是孩子沒有把內(nèi)心的感受表現(xiàn)出來,總是藏著掖著,我們要從批評、指責、建議轉(zhuǎn)換為理解孩子的感受,這樣孩子才能夠健康成長。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