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得像嬰兒一樣!”以前大家都認為這是在夸睡得好。但當你了解了嬰兒的睡眠模式,你就會知道:如果你的睡眠真像嬰兒,估計你已經被睡眠問題折磨瘋了。不論是成人還是寶寶,我們的睡眠都是由深睡眠和淺睡眠兩個階段不斷循環組成。
看到這里你就明白了:嬰兒的睡眠大部分是淺睡眠。淺睡眠時寶寶會表現出以下特征:
*時不時睜眼睛:其實這不是真的睜開眼睛看東西,只是他們的眼球還在運動;
*嘴巴張合:小嘴巴一張一合,甚至有時候發出含糊不清的嘰里咕嚕聲。這也是嬰兒淺睡眠時的常見現象,但是別以為他們沒睡著;
*手腳動:可能時不時揮動小手小腳。
實際上恰恰相反,寶寶白天睡不好會導致晚上的睡眠更糟糕,因為嬰兒遵循的是“睡眠促進睡眠”的準則。通俗來講,就是:如果前面這一覺,沒有睡好,就會影響下一次的睡眠,如果前一次睡好了,反而能促進下一次睡眠。也就是,寶寶白天睡得好,能夠更好地促進夜晚的睡眠。所以“白天少睡點晚上就可以睡得好”這種說法是大錯特錯的。相信許多媽媽都發現,白天沒睡好的寶寶,在夜晚入睡更難,可能會煩躁不堪,甚至尖叫哭鬧。
大部分新生兒睡前可能都需要看護人安撫,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哄睡。但是真有一些寶寶是天生就會自己睡的烤拉寶寶。由于寶寶出生時的自我安撫能力已經有所不同,在父母不同養育方式的影響下,寶寶的自我安撫能力的差異就更大了。根據寶寶自然成長的規律,我們把寶寶的安撫能力發展分為三個階段,這也是家長哄睡的三個階段:
寶寶的安撫能力除了和自身的感官、身體控制能力發展有關,最重要方式就是模仿。如果媽媽總是用喂奶的方式安撫寶寶,那一旦寶寶的需求沒有被滿足他就會不停要吮吸媽媽乳頭或者吮吸安撫奶嘴、小手等;如果媽媽經常用溫柔的撫摸安撫寶寶,那寶寶可能就知道通過某種觸覺體驗獲得安撫,寶寶可能喜歡抱著安撫小海馬或者撫摸安撫巾。哄得太多,會阻礙寶寶睡眠能力的發展。0~3個月是寶寶學習安撫的關鍵時期,媽媽們可嘗試不同安撫方式,同時給孩子機會學習自我安撫和自行入睡。
實際上過累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睡眠問題:難以入睡但疲憊煩躁,睡著后容易醒,醒來后情緒不佳、精神差,為什么會累得睡不著呢? “累”通常包含良方面:一是感官過累,也就是白天聽的太刺激、看得太累等;二是身體太累,累到肌肉難以放松或已經出現勞損。如果感官過累,當我們入睡時環境里的聲音、光線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終于崩潰的感官處理系統無法幫助我們進入睡眠狀態。如果我們突然進行了大量的體力活動,我們的肌肉會感到酸痛,這種酸痛也會讓已經疲憊不堪的我們無法入睡。因為肌肉放松幾乎是進入睡眠狀態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國外大量專業睡眠機構的研究數據表明,一個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有很嚴重的睡眠問題,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改善,那么這個睡眠問題很有可能伴隨他終身。因此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樣,寶寶長大了自然就睡好了。0~1歲是寶寶睡眠能力發展的窗口期,父母有效的幫助和引導將幫助寶寶獲得終生高品質睡眠的能力。
什么是睡眠能力呢?睡眠能力包括三個部分:
1.處理外界感官刺激的能力(聲音、光線、溫度、濕度等);
2.寶寶控制自己身體的能力;
3.寶寶自我安撫的能力(能讓自己平靜下來,進入睡眠的能力)。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