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一:輔食添加過早
寶貝未到或將到四月齡,有些家長就急不可耐的想讓寶貝開始品嘗輔食,特別是有些老人,總認為靠吃奶沒營養,必須吃飯才能長得壯。當寶貝進入厭奶期的時候,有些家長也會認為只有添加輔食才能彌補孩子厭奶引起的能量和營養攝入不足,甚至有些保健醫生也建議過早給厭奶期的寶貝添加輔食。但是寶貝月齡小,并沒有做好吃輔食的準備,從心里發育上,壓根對輔食不感興趣;從生理發育上,挺舌反應(是一種先天行為,孩子舌頭會對進入嘴里的固體食物推出,以防止外來異物進入喉部導致窒息)還沒有消失,會自然把固體食物頂出口外。所以無論家長如何努力,孩子接受程度都并不理想。其實這個時候孩子的消化酶、消化腺和腸胃道發育也并未成熟,過早添加輔食也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或引起過敏,所以家長們不妨再耐心等等,到6月齡的時候再添加輔食。原因二:進入戀奶期
和厭奶期一樣,寶貝在某一階段可能會對奶過分依戀,而對輔食興趣缺乏。如果寶貝此時母乳,戀奶也意味著對媽媽的依賴,家長不要因為寶貝暫時飯量下降而過于焦慮,更不要因此考慮斷母乳,因為對寶貝來說,母乳才是最適合他的食物。媽媽不妨放松心情,多給予寶貝親密的陪伴和愛撫,充分滿足寶貝的精神需求。一旦精神需求得到滿足后,寶貝會才會在物質需求(吃奶)上不再過于糾纏。在寶貝有饑餓感的時候先讓寶貝品嘗輔食,不接受時也不要勉強,可以讓寶貝自由選擇吃奶。媽媽的高質量陪伴,不被強迫的輕松狀態會幫助寶貝盡快度過戀奶期,開始正常接受輔食。奶粉寶貝也需要采取同樣的措施幫助寶貝度過戀奶期,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在選擇奶粉時,要盡量選擇口感清淡、接近母乳、不要過甜過香的奶粉,否則也可能因為奶粉過于甜膩而影響寶貝對輔食的接受程度。原因三:不愉快的感受和回憶
很多家長認為寶貝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記不住。其實,曾經不愉快的就餐經歷,如被逼迫或哄騙吃下去不喜歡的食物;在昏睡之中被迷糊喂食;用吃飯的勺子強制喂過藥物;或者對某種食物有不愉快的感受等等,都會影響寶貝之后對輔食的接受程度。記得有位家長咨詢,不足11月齡的孩子為何看見她拿碗和勺子就抓狂,堅決不啃吃一口飯菜,反而對丟在桌子上的食物自己還會抓一些來吃。詳細詢問后得知,這位家長從添加輔食之初就嚴格“照書養孩子”,書上說這個月齡的孩子該吃什么,該吃多少,她都不折不扣的執行,孩子不吃的時候就各種手段“逼騙”孩子進食。結果卻是,孩子越來越討厭吃飯,直至看見媽媽拿著碗和勺子就開始哭鬧、尖叫。孩子不是不餓,是他對進食的過程充滿恐懼和厭煩,這超越了他進食的本能欲望。家長的硬來孩子并不會買賬,因為他們只遵循自己的內心行事,用哄騙、強迫手段讓孩子吃下并不想吃得食物,會讓他們很不舒服,無法語言溝通,只有通過哭鬧或其他行為來拒絕和抗議。
有時候孩子被強制用勺子或其他餐具喂過藥物;或吃過某種食物后感覺不舒服;或者被燙過、吃得過快噎過等不愉快的經歷都會被孩子記住,從而拒絕某些餐具或食物。此時,更換一套新的餐具,或暫時更換其他食物等,都是促進寶貝接受輔食的好方法。原因四:真的不餓
有的家長在兩頓奶之間給寶貝添加輔食,由于剛吃奶不久,寶貝感覺不到饑餓,所以對輔食自然沒有興趣。建議即使添加輔食也不要增加進食的次數,在寶貝饑餓的時候,先添加少量輔食,再用奶喂飽作為一餐。隨著寶貝月齡增加,逐漸用輔食完全代替一兩頓奶,并和成人正餐時間慢慢靠攏。如果過于頻繁的喂食奶和輔食,孩子始終感受不到饑餓,反之也會影響孩子對奶的接受程度,并且影響孩子的腸胃功能發育。原因五:消化不良和積食
寶貝各個階段能接受的食物種類和性狀并不相同,選擇不當,過早添加無法消化的食物種類,或食物性狀不符合寶貝的咀嚼和消化能力,都可能造成寶貝消化不良,引起腹脹、腹痛、便秘或腹瀉等問題。如過早添加肉、蛋、魚、蝦,食物烹調過于粗糙,一次喂的量太多等,都可能會讓寶貝腸胃不舒服,自然無法正常進食。所以,在食物的選擇和烹調上,需要家長首先把好關,多學習科學喂養的知識,并且根據孩子的接受程度給予合適的量,才能有效避免寶貝消化不良的問題。
有些家長認為只有吃得多才能長得好,特別是當孩子發育并不是很理想的時候,更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期望值喂養孩子,或者其他孩子進行攀比喂養。可是每個孩子的需求和消化能力不同,這種喂養方式很容易造成孩子因消化不良而積食,從而食欲變得更加低迷。影響孩子發育原因很多,如家長自身身高、飲食搭配是否合理、充分的睡眠和運動、是否頻繁生病等等,并不一定是孩子吃得少導致。孩子的喂養不能靠家長的自以為是,也不能盲目去和別人家孩子來比較,家長只需要提供搭配均衡、健康的食物,而吃多吃少讓孩子自己決定。反而在孩子特別喜歡某類食物的時候,家長還需要提高警惕,避免孩子一時吃得過多造成積食,尤其是一些糖分、脂肪和能量較高的食物。原因六:孩子接受速度慢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同樣面對一種新的食物,有的孩子會毫不猶豫的大口吞下;有的孩子會遲疑、觀察很久;有的孩子必須看家長先嘗試后才肯嘗試;有的孩子則需要多次刺激后才能愉快接受。所以,即使孩子暫時不接受某些食物,家長也不要武斷論斷孩子“挑食、不愛吃”,而是在不勉強的基礎上耐心多提供幾次。有些孩子從吮吸到吞咽的學習過程也較為緩慢,剛開始吃輔食時會不自覺出現舌頭向外頂出的自然反應,而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吃輔食,這也需要家長更耐心的多嘗試幾次。所以,當孩子拒絕某種輔食的時候首先不要強迫喂食,避免給孩子留下不愉快的回憶。多觀察、分析孩子暫時不接受的原因,過一段時間后再重新嘗試,可以多變換烹調方法,和其他食物進行搭配,觀察孩子的接受程度,這樣才能避免孩子日后挑食。
原因七:重口味刺激
寶貝看見成人吃飯大都會表示出興趣,小眼睛直勾勾的盯著看,可能還會流點口水,舔舔嘴巴,很多家長此時都會夾一些飯菜給寶貝“嘗嘗味道”。這隨手的舉動會讓寶貝增加感染細菌和病毒的風險,成人口中含有大量細菌,但唾液中的溶菌酶分泌充足,胃酸又能殺死幾乎所有進入胃里的細菌,所以并不會因此得病。寶貝免疫系統薄弱,可沒有這么多保障,就很容易被感染生病了。寶貝味蕾天生敏感,能品嘗出各種食物的天然味道,所以即使不添加任何作料也能吃得津津有味。而一旦被成人食物的“重口味”刺激后,就會逐漸失去對自己清淡輔食的興趣。我調理過一個13個月的寶貝,早餐居然只吃豆腐腦、燒餅和肉包子,在飯店大口大口吃得很香,回到家就喂不進幾口,還不停吐出來,其實就是重口味食物吃得過多,接受不了自家的清淡飲食導致。有些家長先給寶貝添加甜味豐富的果泥、果汁,導致孩子不愛吃蔬菜,不喜歡喝白開水都是相同的道理。一旦被甜、咸等味道刺激后,寶貝對輔食的接受程度會大大降低,所以不要輕易讓寶貝品嘗成人的飯菜,先添加幾種蔬菜后再添加水果,給寶貝喝白開水而不是果汁,保護寶貝味蕾的敏感度,也就維護了寶貝的好食欲。原因八:不合口味
有些家長給寶貝提供輔食總是老三樣,很久不更換,即使寶貝剛開始表現出愛吃某種食物,連續提供好幾頓之后也可能會吃膩厭倦。而有些家長則恨不得讓寶貝短時間內嘗遍各種食物,一天添加好幾種新食物,一餐里混雜了過多種類,不但容易過敏,也會導致寶貝對食物的適應性不足,從而拒絕輔食。給寶貝添加輔食時,每添加一種食物需觀察3~7天后再添加新的食物種類,給寶貝充分的適應期。對于已經添加過的輔食種類可以變換混搭,如西紅柿雞蛋青菜爛面條、西蘭花胡蘿卜蝦泥粥、油菜香菇豬肉小餛飩等等,但是也不要過于繁雜,一般一份粥面2~3種蔬菜+肉蛋即可。對于寶貝暫時不接受的食物,還是那句話,不強迫哄騙進食,先更換食物種類或烹調方法,以后再進行嘗試。原因九:不喜歡單調食物或餐具
孩子天生“好色”,對食物如此,對餐具也如此。顏色豐富、艷麗的食物和餐具都能引起孩子的注意,激發興趣,提升孩子食欲。烹調食物時要注意色彩的搭配運用,多用紅、黃、橙、綠、紫等彩色食物。其實不同食物的色彩也代表了不同營養素的含量差異,如西紅柿富含番茄紅素、胡蘿卜富含胡蘿卜素、紫甘藍富含花青素、玉米富含玉米黃素、綠葉蔬菜富含葉綠素和綠黃素等等,飯菜顏色多彩不僅讓寶貝更易于接受,也代表了這一餐營養的豐富。給寶貝購買餐具也不妨多選擇艷麗的彩色和更換多種造型,從視覺上提升寶貝食欲。原因十:不喜歡就餐的形式
吃奶的時候是在媽媽溫暖的懷里,而吃輔食的時候卻是被不同人抱來抱去,寶貝很可能因為這點差異就拒絕接受輔食。在寶貝會獨坐之后,輔食的時間盡量固定在餐椅中進行,可以由媽媽來喂,也可以由其他人,但不要每次都換來換去,尤其是突然更換寶貝感覺陌生的人。隨著寶貝月齡增加,就餐時間也固定下來,逐漸向成人三餐時間靠攏。讓寶貝知道這個時間點就是吃飯的,吃飯的時候就是要自己坐在餐椅里,這也是讓寶貝在輔食期就養成定時、定點自己進食的好習慣,以后吃飯就不會跑來跑去讓家長追著喂。原因十一:缺乏自主性
孩子雖然小,也是有獨立意識和自主性的,吃飯的時候家長喂什么就吃什么,勺子伸來就要張嘴,想自己摸摸、抓抓或拿著餐具都不被允許,時間久了,寶貝自然就失去耐心和興趣,當吃飯變成了大人的事,開始抗議和不配合了。吃輔食的時候,每次給寶貝準備幾種食物,讓寶貝自己抓取選擇自己想吃的食物。寶貝對餐具感興趣的時候,就給他一套餐具,加入少量輔食,讓寶貝自己吃。雖然剛開始寶貝連勺子都塞不進嘴巴,可能弄的眼睛、鼻子上都是飯菜,但這是鍛煉寶貝口眼協調能力、肌肉控制能力和自主進食的好機會。把自主權放手給寶貝,才能激發寶貝自己吃飯的興趣,雖然剛開始會臟、亂一些、浪費一些,隨著寶貝月齡的提升,很快就能干干凈凈吃完一頓飯了。而寶貝把吃飯當成是自己事情的時候,才能夠全情投入,這不僅對于吃輔食的嬰兒,對于任何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是如此。當然,在寶貝月齡較小的時候,家長需要另外拿一份輔食和餐具進行輔助喂食,以確保寶貝每餐吃飽。
原因十二:環境和氣氛
吃飯的時候看電視、看書、玩玩具、或周圍環境過于糟雜,都會影響寶貝對食物的專注程度。全家人安靜坐在一起,愉快、專注的吃完一餐,就是對寶貝最好的食欲教育。千萬不要為了多喂兩口就用各種玩具、手段吸引寶貝注意力,也不要追著邊玩邊吃,隨著寶貝月齡增加、自主意識的增強,這些方法都會失去效果,而寶貝吃飯也會變得越來越困難。想讓寶貝好好吃飯,安靜的就餐環境,從小培養寶貝認真對待食物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家長帶著情緒,就餐的氛圍比較壓抑,寶貝也會敏銳感知,并影響他的就餐心情。吃飯的時候,任何的不愉快都暫時拋開,父母更不要在餐桌上爭吵辯論,和寶貝溫柔、愉悅的溝通,給寶貝一個良好就餐的氣氛。如果家長對孩子吃飯長按過多,甚至全家人齊刷刷的長按寶貝的一舉一動,寶貝也會感覺不自在,任誰都無法在別人的密切注意下很自然的投入就餐的。家長和寶貝共同就餐的時候,給予適度的關照就行,把寶貝當做一名普通的家庭成員對待,各自專注于自己的食物。當環境安靜舒適、氣氛輕松自在,家長都愉悅就餐的時候,寶貝的食欲也會隨之好起來。原因十三:不舒服沒胃口
寶貝感覺不舒服的時候,如腸胃道不適、腹脹、腹瀉、感冒、發燒、咽喉疼痛等,胃口自然會下降或拒絕進食。這些時候家長需要區分寶貝是否生病影響食欲,給予合適的照顧和調養,等寶貝身體康復了,食欲會逐漸恢復。在添加輔食時期,寶貝生病的時候需要暫停新輔食種類的添加,同時減輕消化系統負擔,多吃奶和流質、半流質食物,以幫助身體盡快恢復健康。夏天氣溫過高,也會影響消化液分泌和消化道運轉,從而降低寶貝食欲。家長需要給寶貝創造較為涼爽的環境,保證飲水,充分睡眠,避免中暑,同時搭配一些容易消化的小米粥、雜糧米糊等,以提高寶貝消化能力和食欲。
原因十四:缺乏營養素
如果長期飲食不均衡,缺乏營養素,可能會造成寶貝營養不良,從而進一步影響寶貝消化能力和食欲。如鐵、鋅、鈣、鉀、碘、B族維生素等的缺乏,都會影響能量代謝,降低腸胃道的消化能力。給寶貝安排的輔食的時候,盡量均衡而全面。在寶貝吃正餐時主食、蔬菜、肉蛋類都需要攝入全面,每天保證足量飲奶,安排適量水果。不要因為寶貝暫時不吃某種食物就再也不嘗試提供,更不要用家長的飲食偏好去影響孩子,家長自身做好榜樣,才能教導孩子不挑食,構建均衡的飲食結構,避免出現營養缺乏的情況。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