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讓別人舒服的程度就是TA受歡迎的程度,不會聊天的人是沒有未來的,下面這篇文章說了一個故事值得看看。
生活中,有這樣兩種截然相反的人。
有人生怕別人舒服,盡量讓別人不舒服,而只要自己舒服就行。還有一類人生怕別人
不舒服,盡量讓別人舒服,哪怕委屈自己。
不知道你有沒看過這樣的一則新聞:
夫妻吵架情緒失控,媽媽將半歲大孩子拋下樓后自殺。
標(biāo)題驚悚恐怖,也許你覺得“好好說話”只是一件小事,然而往往就是這些小事讓我們情緒失控,行為失控:
妻子沒留神,5個月大的孩子不慎從床上摔下來。
丈夫指責(zé):“你不上班,在家連孩子都看不好。”
兩人大吵一架后,丈夫見孩子沒事,又悠然地去參加別人的婚禮。
許是看到丈夫深夜才回來,妻子怒從心頭起,兩人又開始激烈爭吵,互相推搡動手。
爭吵間,妻子爬上窗臺,先把孩子拋下5樓,隨后自己也跳了下去。
所幸母子二人保全了性命,但最終,妻子多處骨折,孩子也顱腦重傷。
△
你好好說話會死嗎
看完這則新聞,我的第一反應(yīng)是:不好好說話是不是真的會死啊!
人與人相處,兵戎相見的時候并不多,那些經(jīng)常存在于我們周邊的小摩擦,很多時候就是由于話語造成的。
一句話,就可能引發(fā)爭論,導(dǎo)致一場家庭斗爭。
孩子不慎掉床,媽媽一定是最自責(zé)的那個。這時丈夫開始肆意宣泄自己的不滿,道出了那句在我看來非常殘忍的指責(zé):
“你不上班,在家連孩子都看不好。”
他似乎是忘了,妻子雖然是家庭主婦,卻日復(fù)一日地忙,甚至沒有假期,不分晝夜。
正是他有意無意的這句話,挫傷了妻子,引發(fā)了爭吵,也險些釀成悲劇。
人生氣時說的話,會像釘子一樣釘在對方心里,不管之后說多少次對不起,傷口會永遠存在。
許多人意識不到,越親近的人,越渴望得到你的溫柔對待,因為在乎,所以ta對你的每句話都很在意。
△
愛的反面不是仇恨,是漠不關(guān)心
哺乳期的媽媽本就敏感,面對孩子的哭鬧和日常瑣碎,有10%-15%的可能性產(chǎn)后抑郁。
許多網(wǎng)友在評論區(qū)現(xiàn)身說法,推斷這個新聞里的妻子就是其中一員:
“我當(dāng)時每天有無數(shù)次自殺或帶著孩子一起死的念頭,隨便一句話都能讓我萬念俱灰。不管孩子發(fā)生什么,都是我的錯,這種心理壓力讓人很難解脫。”
這些網(wǎng)友,她們都曾離絕望無限接近,可是,這其中大部分人,都是靠自己走出陰影的。
新聞中的媽媽是否抑郁還不得而知,但我們能夠知道的是:她的產(chǎn)后心情,沒人注意到,也沒有被關(guān)注。
事后,公公面對采訪時只說:“她沒有承認錯誤的想法,可能是心腸太硬了。”
婆婆呢?
“她性格比較內(nèi)向,平時也難溝通,她有沒有產(chǎn)后抑郁,那誰知道呢?我不會原諒她的。”
我們總是習(xí)慣了,對天邊的事奉獻熱情,卻對身邊的人漠不關(guān)心,甚至貶低、冷戰(zhàn),朝夕相處,卻又彼此傷害。
△
沒有收拾殘局的能力,請別放縱善變的情緒
在心理學(xué)家看來,人憤怒時容易出現(xiàn)“意識狹窄”現(xiàn)象,會死盯著負面信息不放,無限放大。
有時糾結(jié)的源頭,實在算不上多大的問題,如果雙方能有所克制,有話好好說,問題很好解決。
但總有人讓自己沉溺在或悲或怒的情緒里,失去理智,付出慘重代價。
就如這位媽媽,超載的憤怒像情緒炸彈般爆發(fā)出來,傷到了自己,也傷到了尚在襁褓的孩子,孩子顱腦重傷,直到現(xiàn)在也沒脫離危險。
發(fā)脾氣是本能,控制脾氣則是本事。
△
太情緒化的人,容易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情緒化到失控,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力量。
在情緒化的人心里,你要么服從我,要么就誰都不爽,這與其說是耿直,不如說是沒腦子。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它就如同行李,需要我們不時去整理,如果總是放飛自我,風(fēng)波遲早會來。
有句話叫:“人要學(xué)會愛自己。”
許多人錯誤理解了這句話,把“愛自己”當(dāng)成了自私的借口,造成傷害和損失后,又若無其事地走開。
其實,真正的自愛,在于每時每刻都能對自己的言行負責(zé),因為它不僅會影響你,也會影響到別人。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