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幾年科學喂養知識的不斷宣傳,堅持母乳喂養已不是最為苦惱的問題,但在孩子吃多吃少、怎么吃等方面還存在一些誤區,今天就和大家說道說道。
誤區一:喂養過量
過度喂養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孩子的生長良好,家長常常希望明確看到孩子吃了多少量,并以為吃得越多越好。
科學解析
中華醫學會兒童保健組對于不同年齡段食物攝入量有一定的推薦:
但這個推薦量是面向人群的建議攝入量,具體到每個人,實際生活中有較大差異。即使是同一個孩子,每天、每周也可能會有變化,在快速生長期、疾病恢復期吃的會明顯增多。
因此,定期而準確的體格生長評價、生長檢測是判斷寶寶攝入量是否合適的最簡單且最佳的方法。
誤區二:喂養過早
寶寶剛出生時母乳的分泌量還不太多,有的家長會給孩子加入奶粉;有的家長在3~4月嬰兒生長速度減緩、哺乳次數開始減少時,認為這種現象是母乳不足或是母乳營養不足,基于這猜測開始給孩子添加奶粉或者其他事物;有的家長認為蔬菜水、果汁可以給寶寶提供維生素,且這些汁水不是固體食物,應該不是輔食,吃一點也無所謂。
科學解析
母乳是最佳食物,可以滿足6月齡內寶寶全部液體、能力的需要,只有母乳量不足以保證寶寶生長才應該考慮配方奶的補充。乳汁的分泌在新生兒娩出后需要一個逐漸增加的過程。吮吸是其中最主要條件刺激,因此,產后勤吮吸、勤哺乳刺激母乳分泌,避免引入奶粉是可行的。約3~4月齡時生長速度較前開始減緩,同時隨著胃容量的增加,每次吮吸量也有所增加,所需要的哺乳次數就相應減少,這是正常的生長變化,并不意味著母乳量不足或者是營養不足,如果寶寶精神狀態良好、大小便正常、生長曲線平穩,應該就可以放心,堅持母乳喂養。
誤區三:喂養過頻
寶寶出生后“按需喂養”已經深入人心,但何為“需要”、哪些行為是喂哺的需要,家長的認知各不相同。寶寶所有的哭鬧被當作“需要”,通過喂奶來滿足是很常見的,7月齡后一天喂奶10次以上,滿了周歲還在吃夜奶的也屢見不鮮。過多的喂養次數,寶寶體驗不到饑餓感,喂養時就無法對食物保持興趣,反而造成每次進食量過少。
科學解析
按需喂養是指按照嬰兒的饑餓需要及時哺乳,而不是強求哺乳的時間和次數,嬰兒饑餓的早期表現包括警覺、身體活動增加、臉部表情增加;饑餓的后續表現才是哭鬧。因此,新手爸媽平時要多觀察寶寶的饑餓需求。同時學會通過其他安慰方式滿足寶寶非饑餓需求十分必要。在寶寶滿3個月后應關注培養其哺乳、睡眠等生活規律,逐漸從早期的按需喂養模式向規律喂養模式遞進。一般滿6月齡開始,大多數嬰兒夜間不需要吃奶,多次夜間喂奶不僅不利于建立良好的進食習慣,也會影響其睡眠質量。添加輔食后,規律的進食同樣重要。7~9月齡寶寶輔食2次,吃奶4~6次;10~12月齡輔食2~3次,吃奶4~5次,13~24月齡每天吃3次主餐,吃奶2~3次,在吃飯時鼓勵寶寶自主進食。
誤區四:喂養過細
為了能讓寶寶咽的下,家長會一直將食物做成糊,也有的家長因為孩子曾經進食顆粒狀或塊狀食物時出現過惡心、嘔吐的情況,擔心再發生嗆咳就一直做的食物細細軟軟的,結果直到寶寶兩三歲還不會咀嚼、吞咽粗糙的食物,影響口腔的運動發育,甚至影響語言的表達。
科學解析
6~10月齡是培養嬰兒咀嚼功能的關鍵期,從泥糊狀過渡到碎末狀、顆粒狀、塊狀等,從而促進舌頭的活動、啃咬、咀嚼、吞咽等口腔運動技能的發展,幫助寶寶逐漸掌握咀嚼食物的技巧。在食物質地變化的過程中,寶寶難免出現惡心、干嘔、甚至嗆咳的情況,家長要保持平靜的心態,了解這些是寶寶嘗試新事物的正常反應,不要過于緊張。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