癤(jiē),是指一種局限性皮膚和皮下組織化膿性炎癥。俗稱“癤子”。
癰、疽、疔、癤,是四種發生于體表各有不同病理變化和形狀特征的外科疾患。因此常會搭配使用。
癰(yōng) : 紅腫熱痛,淺而高大,未膿易消,已膿易潰易斂,因熱毒熏蒸、氣血淤滯所致
疽(jū): 漫腫無頭,膚色不變,邊界不清,無熱少痛,未膿難消,已膿難潰因寒邪郁結、氣血凝滯所致
疔(dīng): 初起如粟,根深形小,狀如針,頂白而痛,因邪毒侵襲、氣血凝滯而致
癤(dīng): 淺表局限,形小而圓,紅腫熱痛不甚,易潰易斂,反復發作,因濕熱蘊結所致
一般治療
1、早期促使炎癥消退
紅腫階段可選用熱敷、超短波、紅外線等理療措施,也可敷貼加油調成糊狀的中藥金黃散、玉露散或魚石脂軟膏。
2、局部化膿時急躁排膿
癤頂見膿點或有波動感時用石炭酸點涂膿點或用針頭將膿栓剔出,或作切開引流,禁忌擠壓。出膿后輔以呋喃西林、濕紗條或以化腐生肌的中藥膏,直至病變消退。
3、抗菌治療
若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全身癥狀,面部癤或并發急性淋巴結炎、淋巴管炎時,可選用青霉素或復方磺胺甲惡唑等抗菌藥物治療,或用清熱解毒中藥方劑等。有糖尿病者給予降糖藥物或胰島素等相應治療措施。對頑固性患者可注射丙種球蛋白、自家菌苗或多價葡萄球菌菌苗。對于外耳道、鼻、上唇部的癤子不可切開,更不要擠壓,以防感染擴散蔓延。
中藥治療
一旦發生癤子,宜內外兼治。內服清熱解毒中藥,可用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馬齒莧各15克,水煎服用。外敷清熱解毒中藥,可用新鮮馬齒莧60克,或用蒲公英60克,或用敗醬草60克,或用芙蓉花嫩葉60克,加少許食鹽,搗爛,外敷患處,每日換藥2~4次,對尚未化膿的癤子效果較好。已經化膿的,必須讓癤子成熟潰破,膿液流出,才能逐漸愈合。也可以用新鮮的柏樹葉搗爛,叫雞蛋清和成糊,敷在患處。
1、切忌亂擠壓
由于癤子有的生長在面部,不但不好看,而且時間長了容易化膿,很疼,于是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長癤子成熟后,只要用手把膿擠出來就好了,專家提醒說,其實長癤子尤其頭面部癤子擠膿是十分危險的動作,萬萬使不得。因為頭面部血管直接與顱腦相通,且血管本身無靜脈瓣。當外力壓迫時,血液可逆流入腦,擠癤子時,細菌可隨血液進入顱內,引起危及生命的顱內感染和海綿竇栓塞。尤其是鼻根至雙側口角的“危險三角區”的癤子,必須嚴禁擠壓,正確的做法是請醫生及時排膿,然后經過幾次引流、換藥,便可好轉痊愈。
2、切忌自行涂藥
皮膚任何部位出現紅腫熱痛,都要及時去醫院接受正規處理,切忌自行涂藥,尤其是紅汞、龍膽紫,對傷口有毒性,易引起痂下積膿。今年以來,傷口護理中心已處理了幾十例此類痂下積膿患者。有的是用中草藥處理了1多月,結果從1個癤變成了多個毛囊和皮脂腺感染,處理極為棘手。
如果反復出現癤腫,要檢查空腹和餐后2小時血糖,發現異常要及時去內分泌科診治,看看是不是跟糖尿病有關。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