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年人在年輕時務農,因需要大量體力,習慣每餐吃大量米飯,一餐沒吃到飯,還會感覺沒吃飽。大量吃米飯的習慣,就是讓血糖控制不佳的罪魁禍首。
我們要知道,即便是同樣的食物,一樣的熱量、一樣的組成,但吃的順序不同,對健康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糖尿病飲食更是如此。
發表在《糖尿病照護(Diabetes Care)》期刊的研究提到,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后吃碳水化合物,比起先吃碳水化合物,飯后血糖及胰島素的濃度都明顯較低,有助改善胰島素抗性與控制血糖,對減重也有幫助,因為蔬菜升糖指數(GI值)低、熱量也低,同時富含纖維質,有助延緩飯后血糖的上升。
換句話說,就是把我們經常認知的「吃飯配菜」,改成「吃菜配飯」,讓蔬菜成為每一餐的主食,而不是米飯、面食或面包。
2018年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建議將高齡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標,依健康狀況分為3類:
健康狀況 | 糖化血色素(%) | 換算平均血糖值(mg/dl) |
健康狀況良好 |
<7.5 |
<169 |
多重共病,認知功能障礙 | <8.0 |
<183 |
接受緩和治療,末期安寧治療 |
<8.5 |
<197 |
很多老人因牙口不好,喜歡吃稀飯,但因稀飯升糖指數高,這也成為老年人血糖控制不佳的一大塬因。建議老年人可選擇質地較軟的主食,譬如地瓜、南瓜、芋頭、山藥等根莖類食物取代稀飯,一來升糖指數相對不高;二來因這些根莖類主食,含有較高的纖維質,有助延緩血糖的上升。
年過30歲,身體平均每10年肌肉量下降6~8%,且歲數愈高,肌肉萎縮速度愈快,也因此老年糖尿病友罹患肌少癥的比率很高。
臨床發現許多老年人的蛋白質攝取量太低,基本上若沒有嚴重的腎病變,蛋白質不必嚴格限制,若有肌少癥的老人,蛋白質建議可以提高到每公斤體重1.5~2克的蛋白質。若牙口較差的老人,可以選擇較軟嫩的蛋白質,如魚、豆製品或蛋。
臨床發現,老年人血糖控制愈嚴格,死亡率愈高。相較于一般成年人,老年人的血糖目標值不用那么嚴格,因為老年人肝腎機能煺化,代謝血糖藥物能力不是那么好,若血糖控制太嚴格,容易增加低血糖風險。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