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代表春天要來了,而春屬于木,所以此時節養生方式,要特別注重養肝,可以多吃一些疏肝食材,紅棗、葵瓜子、葡萄、蘿卜、山楂、豬肝、白芝麻、開心果、燕麥、杏鮑菇、菠菜、番茄、奇異果等。建議可多吃青綠色食物、綠色蔬菜、酸味食物,這些都有助于養肝(但酸味食物容易傷齒、胃,故適量即可)。
小米粥、四神湯有助調養脾胃:
可用糯米半杯、小米半杯、紅棗5顆、桂圓30公克,加入適量水,熬煮成粥來吃,也可喝四神湯。
自制杞菊茶:
菊花3錢、枸杞1兩,煮1000毫升的水當開水喝,可保養眼睛、養肝氣。
自制養肝茶:
黃芪5公克、枸杞5公克、黨參5公克,煮1500毫升的水當開水喝,可以滋養肝腎、預防眼乾、疲勞。
立春之后,大家會漸漸開始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不論是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候都處于一年中的轉捩點,趨于上昇或增多。然而,雖然已經到了春天,但是多數地方依然是很冷,這時候春冬季節交替之時,氣溫變化仍大。古人說:「春不減衣,秋不戴帽」,這是指早春季節不要急忙把冬衣換掉,以防春寒損傷初生的陽氣。有些女性已經開始穿短裙,這對身體是不利的。立春時節陽氣漸生,而陰寒未盡,正處于陰煺陽長、寒去熱來的轉折期。此時人體的毛孔也正處于從閉合到逐步開放的過程,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如果穿得少了,一旦遭遇寒涼的侵襲,毛孔就自動閉合,體內的陽氣得不到宣發,導致「陽氣郁」的現象。所以,防寒保暖仍是立春養生的重點。
穿衣服要「下厚上薄」:所謂「春凍半泮,下體寧過于暖,上體無妨略減」。下半身穿厚衣可以保暖,上半身衣服減一些,以保證陽氣的正常生發,所以「下厚上薄」也是養陽的方法之一。現代許多養生家推薦穿厚襪子,也是基于這個「下厚上薄」的原理。
很多人崇尚冬季進補,但是立春后進補要適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點。人生于自然,應順應自然規律。冬季根據個人體質適量進補,符合冬藏的養生原則。但立春的這段時間裡,不論是食補還是藥補,進補量都要逐漸減少,以便逐漸適應即將到來的春季舒暢、升發、條達的季節特點。與此同時,減少食鹽攝入量也很關鍵,因為咸味入腎,吃鹽過量易傷腎氣,不利于保養陽氣。
古人說:「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黃帝內經》也記載:「春叁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立春以后日照漸長,在起居方面也應順應日照變化,相對冬天來說晚一點睡、早一點起,以利于陽氣的生發。但是古人說的晚睡,可不是現代人清晨3點入睡,依然要在晚上11pm以前就寢。
立春之后的養生應順應陽氣生發的天地之氣,幫助人體陽氣發散,對健康很有幫助。適當晚睡早起,可選輕柔舒緩的項目,例如散步、慢跑、體操、太極拳等,有助活絡筋骨、促進身體循環,以助生發之氣。
立春之后,就五運六氣理論而言,主要是進入厥陰風木的階段。《黃帝內經》說:「風者,百病之長也。」這個意思是說,在六淫病邪中,風是致病的首要因素。中醫認為:「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春天陽氣生發,皮膚的毛孔逐漸張開,肌膚腠理變得疏松,人體內的正氣抵抗外部襲擊的能力變弱,風邪伴隨著「寒氣」入侵體內(因此稱為「風寒」),有些地區濕氣較重,就會伴隨產生「風濕」。《黃帝內經》提到:「傷于風者,上先受之」。也就是說,風邪侵入體內最先受到損害的是人的頭部等部位,引起頭痛、發熱、惡風、咳嗽、氣喘等癥狀。由于風邪「善行而數變」,會透過經絡游串變化,出現游走性關節疼痛、皮膚風疹等病征。所謂「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立春之后一定要注意不要讓賊風入侵體內。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