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母乳喂養,我們都知道喝母乳長大的孩子抵抗力會比吃奶粉長大的孩子要強。但是當無法對孩子進行母乳喂養時,真的要像這位背40公斤母乳回川的媽媽學習嗎?是不是要值得思考呢?
“千里送奶”究竟值得不?
說起這么辛苦的哺乳期,就讓不少人敬而遠之。但卻有媽媽專門從千里之外給寶寶“背奶”回來。近日,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則報道,說一位四川籍的女子(蘇曉)為不和娃疏遠,每月從上海背40公斤母乳回四川。
從上海到四川,接近2000公里的距離,蘇女士要每個月兩地來回跑,真心折騰!
最初看到這則消息時,心里便產生了幾個疑問:每月運40公斤母乳是為了省錢還是表達母愛?這么做真的能維系母子關系?這位媽媽是不是有點過度保護孩子的傾向?
蘇女士的原話是“還是喝我的奶長大嘛!”
因為孩子不在身邊,肯定會對媽媽感到陌生,這種場景讓一個月才能看到孩子一次的蘇曉“有些小情緒”,但她表示每當看著孩子喝著母乳時,她會得到寬慰。
那么,這個寬慰是來自于“吃醋”(孩子更親近外公外婆)后的寬慰呢,還是認為自己彌補了孩子缺失陪伴后的寬慰?小億沒法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說為了省錢,那倒是可能的,剛好自己母乳豐富,可以省掉孩子在老家喂養時的奶粉錢;同樣,接孩子和父母去上海租房帶娃的話,這個房租和生活費……對于剛裝修完新房子的蘇女士一家來說,估計比“千里背奶”壓力還大。
那么,送點母乳真的能維持這份遠程的母子情誼?對于孩子母親來說,或許這是兼顧寄托思念和努力工作的唯一動力。至于才幾個月大的孩子嘛,不好說……
是否存在過度保護?
蘇女士這樣折騰想盡辦法“陪”在孩子身邊,是不是算對孩子過度保護呢?
從報道內容看,蘇女士的孩子已9個月了,過了當下倡導的“給寶寶應純母乳喂養直到6個月”的大小。一般來說,孩子在這個階段后迅速成長,而純母乳所含的營養漸漸滿足不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像蘇女士這樣還堅持著長途又長期的母乳喂養,除了滿足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大概也是有保護欲在里面的。誰不希望給自己的孩子吃最健康的,用最健康的呢?
我們身邊其實有很多過度保護孩子的例子。她們因缺失孩子哺乳期的陪伴,后面孩子大一點時便想補償,甚至演變成對孩子的要求通通妥協、步步退讓,最終沒能給孩子形成一個健全的性格。
關于過度保護,可以給大家舉兩個明星媽媽做例子——伊能靜和馬雅舒:
伊能靜自己說過在錄制某親子節目時,給女兒帶了200多公斤的行李,其中因為害怕米粒會水土不服,就自己帶了三四十公斤的水。
而馬雅舒呢,潔癖又溺愛孩子的她,可以說每天都在崩潰中。比如為了不讓孩子磕著碰著,撤掉客廳中的所有的家具。怕菜市場的細菌,怕掉地上的食物,怕女兒初次上幼兒園啥都不會,緊張到爆。
再說回到現實,除了蘇女士,在她的背奶媽媽群里,有不少人有她這樣的經驗。“有人白天上班繁忙,擠出時間泌乳下班背回家;有人把孩子寄放在老家由上一輩照顧,開車、坐大巴、坐高鐵或坐飛機去運奶;有人出差頻繁,背了母乳坐飛機跨市跨省,甚至跨國。”
原來,中國有那么多媽媽哺乳期都活得這么累!
不可否認,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不是所有女性都有母乳喂養的客觀條件,但她們卻樂此不疲的做著遠程哺乳。也許這就是她們選擇表達母愛的方式,我們的輿論不該“討伐”她們,因為家庭、經濟等因素,她們身上的擔子本來就很重了。
母乳喂養是必須嗎?
對于剛出生的寶寶,當然沒有比母乳更好的喂養食品。但在特殊情況下,我們不得不給寶寶選擇人工喂養。
配方奶喂養
4個月以內的嬰兒可選擇含蛋白質較低的嬰兒配方奶,6-8個月可選用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配方奶。并根據寶寶年齡、體重等決定吃多少量和吃的頻率。
母奶不足時,可根據需要加其他代乳食品,如嬰幼兒配方奶等,使寶寶維持正常生長發育。
人工喂養時還有一些注意事項,奶粉的濃度不能過濃,也不能過稀;要適量給寶寶補充水;特別注意寶寶用的奶瓶、奶嘴必須每天消毒,簡單的辦法如清洗后,高溫蒸煮10分鐘左右。
最后,想說的是,是否母乳喂養,并不是衡量一個媽媽好與壞的標準。母乳雖好,但母親能夠給孩子更好的還有很多,比如養成一個好的性格。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