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對“有一種冷叫做你媽覺得你冷”的理解,停留在我媽讓我穿秋褲上。直到我有了寶寶,我對這句話有了新的理解,看著軟軟的、小小的寶寶,恨不得把所有衣服都穿在他身上,即使每天把他包成一個“小熊”,也還是覺得他冷。后來有一天,我被一個朋友批評了,她告訴我,我這樣給寶寶穿衣服是不對的,因為冬天并不是穿的越多越暖和。剛開始我不信,認為她在騙我,于是就去查了大量資料,并詢問了一些有經(jīng)驗的醫(yī)生,得到了答案,冬天真的不是穿的越多越暖和!那這是為什么呢,聽我慢慢解釋。
一、衣服保暖的原理
在冬天,為了阻止身體熱量的散發(fā),我們會穿厚厚的衣服,并且在大部分人的認知里面,衣服越厚,身體散熱越慢,保暖效果就越好。但事實不是這樣的,根據(jù)資料顯示,衣服的保暖效果和熱傳導有關系,熱傳導越差的衣服保暖效果越好。而衣服的熱傳導是由衣服材料的導熱系數(shù),和空氣的導熱系數(shù)共同決定的,目前為止空氣的導熱系數(shù),是所有可利用材料中最低的。
總結(jié)一下,也就是說我們穿的衣服,空氣含量越高,熱傳導就越差,也就越保暖。如果還沒有懂,那就舉個例子吧,胖胖的羽絨服普遍比大衣保暖,就是因為羽絨服中空氣含量比較高。另外,如果單件衣服與單件衣服之間有間隙,里面也可以儲存空氣,也能起到保暖的作用。不過厚度不能超過15毫米,如果超過了,衣服中間的空氣就會被擠壓的所剩無幾,就起不到保暖作用了,所以冬天真的不是穿的越多越保暖。
二、正確的穿衣方式
看了以上這些,想必大家都理解為啥冬天穿太厚不保暖了吧?那么對于身體比較脆弱的小寶寶,冬天應該怎么給他穿衣服?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經(jīng)驗,我一般給寶寶穿衣的數(shù)量是在3-4件,內(nèi)衣、毛衣、馬甲/羽絨服,這樣不僅保暖性是最好的,寶寶也不至于被包裹的不能動彈、不舒服,還能恰好滿足室內(nèi)室外的不同需求,不用來回換衣服。衣服的材質(zhì)我一般會選擇棉質(zhì)的,穿著比較舒適,也吸汗,要知道小寶寶可是被稱為“純陽之體”的,稍微活動一會,就很容易冒汗。這里又涉及到了新的知識點,就是寶寶有時明明身上冒汗了,但手并不熱,他到底是冷還是熱呢?
三、判斷寶寶冷熱的辦法
在之前,我判斷寶寶冷熱,一般是摸他的小手,相信這也是很多家長的辦法,但后來去醫(yī)院,醫(yī)生告訴我,摸手判斷寶寶冷熱是不準確的。因為人的手在神經(jīng)末梢,而寶寶的神經(jīng)還沒有發(fā)育完善,且手是暴露在外面的,現(xiàn)在天氣又比冷,所以寶寶手一般是涼的,或者溫熱的,不能作為判斷他是冷是熱的依據(jù)。
比較準確的判斷方式,是摸寶寶的后背和后頸,如果這兩個地方,都比較的熱,還有汗涔涔的感覺,說明寶寶太熱了,要趕緊給他減衣服;如果這兩個地方都涼涼的,說明寶寶冷了,要趕緊給他加衣服,或者用別的方式取暖。當然,除了摸寶寶的身體,平時還可以通過觀察寶寶的面部表情,或者身體狀況,來判斷他是冷是熱。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