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單胞菌產生的。
椰毒假單胞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很容易在食品表面生長。25℃至37℃之間它們都可以生長,在26℃、中性偏酸的條件下長得最好,并且能產生大量米酵菌酸。
這種細菌本身很怕熱,正常的烹飪就足以殺滅。但是,它們產生的米酵菌酸就具有很好的耐熱性,正常烹飪的加熱無法讓其失活。所以,椰毒假單胞菌污染的食物,如果時間較長產生了毒素,那么加熱之后依然能夠讓人中毒。
目前沒有能夠治療米酵菌酸中毒的特效藥。
如果不小心吃了被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應該立即手法或藥物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炭,并盡快到醫院治療。凡與患者吃過同種食物的人,不論是否發病,一律送往醫院觀察、治療。
對于米酵菌酸的產生,我們一定要多加注意,一定要安全飲食,不制作、不食用酵米面。禁止出售發霉變質的鮮銀耳、隔夜浸泡的木耳等,都不要食用,安全最重要。
米酵菌酸是發酵玉米面制品、變質鮮銀耳及其它變質淀粉類制品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常見的食品有糯米面湯圓、吊漿粑、小米或高粱米面制品、馬鈴薯粉條、甘薯淀粉等。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食物中毒多發生在夏、秋季節。潮濕、陰雨的天氣,再加上儲存不好,椰毒假單胞菌在食物中大量地生長繁殖,吃了這種食物就會發生中毒。米酵菌酸耐熱,一般烹調方法不能破壞其毒性,但日曬兩日后可去除94%以上變質銀耳中的毒素。
夏秋季節比較多發。
米酵菌酸的食物中毒多發生在夏秋季節,陰雨潮濕的天氣。如果長時間浸泡,加上外部環境不干凈,就很有可能產生米酵菌酸。
比如浸泡時周邊同時存在過期變質的食物,或浸泡容器沒洗干凈而殘留食物殘渣等,這些變質和殘留的食物殘渣就會成為米酵菌酸形成的溫床。米酵菌酸耐熱,燒不死、煮不滅,一般的烹調方法并不能破壞它的毒性。
專家建議:每次只短時間浸泡當餐食用量的木耳,不要食用浸泡過夜的黑木耳。黑木耳浸泡后如果發現有異味或手摸感覺有黏液,立即丟棄不可食用。保持良好的廚房衛生環境,不留剩飯剩菜,及時洗凈餐具,不留食物殘渣。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