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長卿的功效 藥性:辛、溫。入肝、胃經。 主治:祛風、化濕、止痛、止癢。故可廣泛用于風濕、寒凝、氣滯、血瘀所致的各種痛證。又能祛肌膚中之風邪而止癢,適用于風疹、濕疹等皮膚瘙癢。尚能解蛇毒,用于毒蛇咬傷。 1、治多種痛證-風濕痹痛、肝胃氣痛,胃脘脹痛,胸脅痛,月經痛、腰痛、外傷腫痛等。 本品辛散溫通,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可用于多種痛證。如治風濕痹痛,可單用浸酒服,或與八角楓、白芷、甘草合用,即風濕定片(《中國藥典》)。治肝胃氣痛,胃脘脹痛,胸脅痛,月經痛,常與延胡索、香附、川棟子同用,復方元胡止痛片(《部頒標準》)。治牙痛,可與細辛、花椒同用。治腰痛,常配續斷、杜仲、獨活等同用。治外傷腫痛可單用煎服,或與梔子搗爛外敷。 2、治風疹濕疹-風疹、濕疹、頑癬等皮膚瘙癢 本品能祛風止癢,善治風淫濕侵所致的瘙癢性皮膚病。如治
蘄蛇的功效與作用 藥性:甘、成,溫;有毒。入肝經。 主治:祛風、通絡、止痙。尤其適用于風邪偏盛之行痹及日久難愈之頑痹,癥見關節拘攣疼痛肢體麻木不仁等。 1.治痹證-癥見關節拘攣疼痛肢體麻木不仁等 本品性善走竄,能內徹臟腑,外達皮毛,透骨搜風,大凡風濕痹痛無不相宜。因其以祛風通絡見長,故尤其適用于風邪偏盛之行痹及日久難愈之頑痹,癥見關節拘攣疼痛肢體麻木不仁等,常與木瓜、大血藤、當歸等同用,如蘄蛇風濕酒《部頒標準》。 2.治中風不遂,麻風疥癬,皮膚瘡,癢久不愈者 本品善能祛風,凡「因風所生之證,無不借其力以獲瘥」《本草經疏》。若治風痰阻絡所致的中風,癥見半身不遂、口舌矚斜、手足麻木、疼痛拘攣、言語謇澀者,常與全蝎、天麻、僵蛹等同用,如再造丸《中國藥典》。治麻風,毛眉脫落,遍身瘡瘍,皮膚瘙癢,抓之成瘡,及一切疥癬風疾,
威靈仙的功效 主治:祛風濕、通經絡。本品辛散溫通,走而不守。能祛風濕,通經絡,「惟風寒濕三氣之留瘀隧絡,關節不利諸病,尚為合宜」(《本草正義》)。因其性善走竄,長于「疏風邪,走絡通經」(《本草便讀》),故尤宜于風邪偏盛之行痹。 本品辛溫行散,走而不守。既能祛風濕,又能通經絡而止痛,為治風濕痹痛之要藥。因其性善走竄,長于「疏風邪,走絡通經」(《本草便讀》),故尤宜于風邪偏盛之行痹,癥見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屈伸不利,無論上下皆可應用,可單用為末服,或與羌活、防己、川芎等同用,如威靈丸(《丹溪心法》)。 此外,本品宣通經絡止痛之功,可用于治跌打傷痛、頭痛、牙痛、胃脘痛等多種痛證。若以本品單用,或與砂糖、醋煎后慢慢咽下,也可用諸骨哽咽。 威靈仙配伍應用 威靈仙配羌活:二藥都有祛風除濕止痛之功,但威靈仙性急善走,通達經絡
獨活的功效作用 藥性:辛、苦,微溫。入腎、膀胱經。 主治:祛風濕、通痹止痛。本品辛散苦燥,氣香溫通,功善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凡風寒濕痹,無論新久均可運用。因其主入腎經,性善下行,「專理下焦風濕」(《本草正》),故以治腰膝以下之風寒濕痹最宜。又入膀胱經,為「解散肌表風寒濕邪之藥」(《本草便讀》),適用于外感風寒夾濕之表證。 1.治痹證-下部的痹證,癥見腰膝、腿足關節疼痛屬寒濕者尤為適宜 本品辛散苦燥,氣香溫通,功善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凡風寒濕痹,無論新久,均可運用。因其主入腎經,性善下行,「專理下焦風濕」(《本草正》)。故以治下部的痹證,癥見腰膝、腿足關節疼痛屬寒濕者尤為適宜,常與桑寄生、防風、當歸等同用,如獨活寄生湯(《千金要方》)。 2.治風寒挾濕表證-癥見惡寒發熱,頭痛身重,一身盡痛者 本品辛能發散
科屬不同 銀柴胡屬于石竹科植物銀柴胡的根,主于寧夏、甘肅、陜西、內蒙古等省區,以銀州者為勝,因此才有了銀柴胡這個名字。 柴胡屬傘形科植物狹葉柴胡帶幼苗的干燥根,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東、湖北、四川等地。 功效不同 銀柴胡具有清虛熱、除疳熱之功能,用于陰虛發熱、骨蒸癆熱、小兒疳熱等癥。 柴胡味辛、苦,性微寒,主要用于感冒發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子宮脫垂,脫肛。 外觀不同 銀柴胡表面淺棕黃色或淺黃棕色,縱皺紋細膩明顯,細支根痕多呈點狀凹陷。根頭部有多數疣狀突起。幾無砂眼。折斷面質地較緊密,幾無裂隙,略顯粉性,木部放射狀紋理不甚明顯。味微甜。 柴胡風味北柴胡和南柴胡,北柴胡表面黑褐色或淺棕色,具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顯纖
銀柴胡的功效 藥性:甘,微寒。入肝、胃經。 主治:清虛熱、除疳熱,治陰虛發熱,疳積發熱-骨蒸勞熱,潮熱盜汗、小兒食滯或蟲積日久所致的疳積發熱,腹部膨大、口渴消瘦、毛發焦枯等。 本品味甘性涼,「不獨清熱,兼能涼血」(《本經逢塬》),故有清熱涼血、煺熱除蒸之功。且「煺熱而不苦洩,理陰而不升騰,固虛熱之良藥」(《本草正義》),常用于陰虛發熱、骨蒸勞熱,及小兒疳積發熱。 治陰虛發熱,疳積發熱-骨蒸勞熱,潮熱盜汗、小兒食滯或蟲積日久所致的疳積發熱,腹部膨大、口渴消瘦、毛發焦枯等。 銀柴胡配伍應用 銀柴胡配鱉甲:銀柴胡善于煺虛熱,除骨蒸;鱉甲尤善滋補肝腎之陰。二藥配伍,清補結合,清中寓補滋陰煺熱之功顯著。適用于陰虛血熱,癆熱骨蒸;或熱病后期,余熱未清以及虛勞低熱,日久不煺等。 銀柴胡配胡黃連:銀柴胡
白酒為什么不會結冰 一般來說酒精的度數越高,就越不容易結冰,一般高度白酒的結冰點應在-80左右,40度的白酒的冰點大概-25°C左右,而純酒精的冰點在-117°C。所以即便是把白酒放冰箱冷凍也是不會結冰的。 白酒可以放冰箱里冷藏嗎 一般不建議將白酒放在冰箱冷藏保存,白酒的保存環境應當選擇干燥、清潔和通風,而冰箱處于一個密閉空間,長時間的保存會對酒的品質有所影響。 保存白酒注意事項 1、保存避免陽光直射,放在家里陰涼的地方。 2、白酒貯存的環境溫度不宜超過30℃,嚴禁煙火靠近。 3、瓶裝白酒封口要嚴密,防止漏酒。要擰緊瓶蓋,用保鮮的薄膜將瓶口仔細包好,用透明膠帶纏緊,再封蠟、把已經融化好的實用蠟,用刷子涂上瓶蓋和瓶口的連接處即可。
開封后的白酒可以放多久 白酒是沒有保質期的,開封后的白酒只要保存得當,可以存放多年。酒精含量達到10%以上會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是可以不標注保質期的。純糧食釀造的50度以上的白酒存放時間越長酒越醇。需要注意的是開后的白酒一定要把瓶蓋密封好。另外也要注意存放環境,發霉潮濕、陽光直曬的環境下就容易讓酒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不過不同香型的白酒存放時間也不一定,濃香型、清香型等一般來說存放五六年是最好的狀態,那個時候的口感是最好的。. 白酒怎么保存時間長 1、溫度:保存白酒溫度不宜過高,高溫或者溫差變化太大,會破壞酒分子,影響口感,一般建議溫度保持子在0度到20度之間。 2、瓶口向上立著放:保存白酒的時候要注意瓶口向上立著放,否則極易出現滲漏。同時,在儲存的過程中盡量少挪動酒瓶,以免影響密封效果。
炸辣椒油油溫多少最合適 炸辣椒油油油溫一般建議控制在180-200度左右,也就是七八成熱左右,這個油溫可以最大的激發出辣椒的香味,而且也不至于將辣椒面炸糊。 如果沒有專業的測溫計可以用筷子粘點辣椒放在油里面,如果辣椒迅速散開而且沒有變成黑色就表示可以了。 炸辣椒油竅門 1、炸辣椒油的時候可以在里面加一些白酒,這樣保存期限會更長一些。 2、為了讓辣椒油更好吃,可以在剪碎的辣椒段里放入白芝麻、黑芝麻、花生碎、鹽,這樣做出來的辣椒油更好吃。 辣椒油的做法推薦 1.紅指天椒先浸泡一個晚上,撈出瀝干水分后,然后攪碎。 2.將油燒到100度左右,加入小蔥,香菜,大蔥,洋蔥,西芹,桂皮,八角,香葉,白扣,香籽,炸十五分鐘左右,將配料炸至金黃,將香味炸出后撈起。 3
四川最講究 四川是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發源地,自然對食材制作非常有講究。做辣椒油的辣椒,就有三種之多。 1、朝天椒:這種辣椒個頭短小,因在生長期辣椒頭朝上,因而得名“朝天椒”,這個辣椒是辣椒油里辣味的主要原料。 2、燈籠椒:燈籠椒的原產地在貴州,因為辣椒的形狀像燈籠而得名,燈籠椒的作用就是要提高整個辣椒油的香味。 3、二荊條:這是四川當地的辣椒,辣味比朝天椒稍弱,但香味兒比朝天椒更香,是一種香辣兼備的辣椒,很好的銜接了朝天椒的辣和燈籠椒的香。 陜西最純正 陜西的辣椒油配料很簡單,就是選用陜西本地的線辣椒和菜籽油。 陜西線辣椒:通體發紅,辣椒細長,形似一根長線,因而得名線辣椒,也叫秦椒。生長于陜北地區,因為陜北干燥、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秦椒色澤鮮艷、味道單純,就是一個字“辣”。
炸辣椒油用什么油最好 炸辣椒油一般推薦用菜籽油或者大豆油搭配香油,因為菜籽油是榨油之前是炒過的,因此用菜籽油做出來的辣椒油味道會更香一些,獨特的香味和辣椒的辣味能充分的融入在一塊,而且用這種油炸出來的辣椒油顏色也會比較好看。 炸辣椒油用什么辣椒好 1、朝天椒:這種辣椒個頭短小,因在生長期辣椒頭朝上,因而得名“朝天椒”,這個辣椒是辣椒油里辣味的主要原料。 2、燈籠椒:燈籠椒的原產地在貴州,因為辣椒的形狀像燈籠而得名,燈籠椒的作用就是要提高整個辣椒油的香味。 3、二荊條:這是四川當地的辣椒,辣味比朝天椒稍弱,但香味兒比朝天椒更香,是一種香辣兼備的辣椒,很好的銜接了朝天椒的辣和燈籠椒的香。 辣椒油的做法推薦 1、把朝天椒、二荊條、燈籠椒,分別炒香碾碎,然后放在一起攪拌均勻,最后將
二荊條 二荊條產于四川,是目前市面上比較受歡迎的一種辣椒,這種干辣椒比較長,香味非常足,辣度也比較低,所有常用來搭配做紅油,而且熬出來的紅油顏色也非常紅,喜歡吃辣的可以搭配增辣的干辣椒一起調配使用。 河南新一代干辣椒 河南新一代干辣椒屬于朝天椒的一種,這種干辣椒香味非常濃郁,辣度也不高,主要是用來增香的,一般多用來熬制不太辣的鹵水或者用來制作火鍋底料,這種辣椒在河南、山東地區用的比較多。 陜西七寸紅 這種辣椒個頭細長,辣度較低,但是顏色紅艷、香氣濃郁,曬干做成油潑辣子,顏色很漂亮,味道也香。,陜西菜中的油潑辣子就是用這種辣椒制作而成。 子彈頭 子彈頭辣椒分為貴州產和河南產的,貴州產的子彈頭外形要“矮胖”一些。主要特點就是辣度和香度都
水牛角的功效 藥性:苦,寒。入心、肝經。 主治:清熱,涼血,解毒。本品苦寒,入心肝血分。長于涼血解毒,清心定驚。適用于溫熱病熱入血分之高熱,神昏譫語,驚風抽搐;熱毒熾盛、迫血妄行之斑疹紫暗、吐血衄血,以及熱毒壅盛之瘡癰腫毒、喉痹咽痛等。 1、用于溫熱病熱入血分,壯熱不退,神昏譫語等癥。本品能入血分,清心肝胃三經之火,而有涼血解毒之功。治溫病熱入營血,身熱煩躁、神昏譫語、舌絳脈致,或見斑疹,常配生地、玄參、銀花、連翹等;若高熱煩躁,驚厥抽搐者,又常與羚羊角、石膏等同用。 2、用于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等證。本品具涼血之功,常配生地、丹皮、赤芍等同用。 水牛角配伍應用 水牛角配生地黃:水牛角長于清心熱,解血分熱毒而涼血化斑;生地黃長于清熱養陰,涼血止血,尤善滋養營陰,是治療熱入營血的要藥。兩藥伍用
貫眾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藥性:苦,微寒;有小毒。入肝、胃經。 主治:清熱、解毒止血、殺蟲。 治時疫感冒,風熱頭痛,溫毒發斑,痄腮腫痛等 治血熱出血-吐血、咯血、衄血、下痢膿血等 治蟲積腹痛-蛔蟲病、鈎蟲病 本品味苦微寒,長于「解邪熱之毒,辟時疫之氣」(《本草輯要》)。主要用于時疫感冒或風熱表證,也可作為預防用藥。入血分,有涼血止血之功,可用于血熱諸出血,尤以「治血痢下血,甚有捷效」(《本草正義》)。又能殺蟲,可用于蛔蟲、鈎蟲、縧蟲等多種腸道寄生蟲病。 1.治時疫感冒,風熱頭痛,溫毒發斑,痄腮腫痛等 本品「味苦微寒,瀉邪熱,解疫毒」《藥性切用》。主要用于時疫感冒或風熱表證,癥見發熱頭痛,鼻塞咽痛,全身乏力等,常與金銀花、赤芍為伍,即抗感顆粒《中國藥典》。也可作為預防用藥。若「疫發
大血藤的功效 藥性:苦,平。入大腸、肝經。 主治:清熱解毒、活血、祛風止痛。本品苦降開洩,性平偏涼,長于清熱解毒,散瘀消癰,凡熱毒癰腫,內外皆宜。因其主入大腸經,善解腸中熱毒、行腸中瘀滯,故為治腸癰腹痛之要藥。此外,尚能活血通絡、祛風止痛,可用于經閉痛經、跌僕腫痛、風濕痹痛等。 1.治腸癰腹痛,熱毒瘡瘍-闌尾炎 本品清熱解毒,活血消癰。無論內外癰腫皆可選用。因其主入大腸經,以清腸中之熱毒,行腸中之瘀滯見長,故為治腸癰腹痛之要藥,常與敗醬草、大黃、桃仁等同用,如闌尾消炎片(《部頒標準》)。若治熱毒瘡瘍,常與連翹、當歸尾、金銀花等同用。 2.治經閉痛經,跌撲腫痛 本品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治療瘀滯之經閉、痛經,常與桃仁、紅花、當歸等同用。治療跌打損傷、瘀腫疼痛,常與續斷、赤芍等同用。 3.治風濕痹痛-筋骨
白頭翁的功效 藥性:苦,寒。入胃、大腸經。 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本品苦寒洩降,走胃腸,入血分,能清熱解毒、涼血止痢。「通治實熱毒火之帶下赤白,日數十次者,頗見奇效」(《本草正義》)。為治痢要藥,尤以「熱毒下痢紫血鮮血者宜之」(《本草經疏》)此外,本品煎湯內服,外洗,「治因熱之帶證甚效」(《醫學衷中參西錄》),可用于濕熱帶下陰癢。 白頭翁的配伍應用 1、白頭翁配黃柏:白頭翁解毒清熱,善清血分熱毒,專于涼血止痢;黃柏清熱燥濕,專清下焦濕熱,功善燥濕止痢。二藥配用,增強清大腸濕熱而止瀉痢之效適用于濕熱壅滯于大腸之赤白下痢、里急后重腹痛。 2、白頭翁配焦山楂:白頭翁清熱涼血止痢;焦山楂消食化滯止瀉。二藥配伍,共奏清熱消積,止瀉止痢之效,適用于胃腸積滯,消化不良,瀉痢腹痛。 3、白頭翁配白
穿心蓮的作用與功效禁忌 藥性:苦,寒。入心、肺、大腸、膀胱經。 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本品寒能凊熱,苦能燥濕。入肺經,能凊肺熱,利咽喉,理內傷咳嗽,用于感冒發熱、咽喉腫痛、肺熱咳嗽。入心經,能解熱毒,涼血消腫,用于癰腫瘡瘍、口舌生瘡。入大腸、膀胱經,能凊濕熱,用于濕熱瀉痢、熱淋澀痛。尚能解蛇毒,用于毒蛇咬傷。 1.治瘡癰腫毒,毒蛇咬傷-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 本品苦寒,長于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又能解蛇毒。常用于熱毒壅聚之癰腫瘡瘍,口舌生瘡,咽喉腫痛,以及毒蛇咬傷,可單味使用,如穿心蓮片(《中國藥典》)。 2.治風熱表證,溫病初起,肺熱咳嗽-發熱頭痛等 本品苦寒清洩,魯清肺熱,解熱毒。若治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發熱頭痛者,單用有效。治肺熱咳嗽,常與黃芩、魚腥草等同用。 3.治濕熱瀉痢,熱淋澀痛-腹瀉、
青黛的功效與作用禁忌 藥性:咸,寒。入肝經 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瀉火定驚。本品咸寒入血,能「除熱解毒,兼能涼血」(《要藥分劑》),善「治血分之郁火」(《本草便讀》)而涼血消斑,適用于溫毒發斑、血熱吐衄及痄腮喉痹等。入肝經,「大瀉肝經實火及散肝經火郁」(《本草求真》),有瀉火定驚之效,適用于肝熱生風之驚癇抽搐,及肝火犯肺之咳嗽胸痛、痰中帶血等。 1.治溫毒發斑,血熱出血-吐血、衄血、咳血、咯血等 本品寒咸入血,能「除熱解毒,兼能涼血」(《要藥分劑》),善「治血分之郁火」(《本草便讀》)而涼血消斑。功似與大青葉、板藍根,但解熱之力稍遜。用于溫熱病溫毒發斑,與生地黃、梔子、石膏等同用,如青黛石膏湯(《通俗傷寒論》)。治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咳血、咯血等多種出血證,常與白茅根、柏葉、生地黃等同用。 2.治痄腮喉痹,口瘡癰腫-口
白鮮皮的功效與作用 藥性:苦,寒。入脾、胃、膀胱經。 主治:清熱燥濕、祛風解毒。本品苦能燥濕,寒能清熱,「能于濕熱大展其用」(《本草思辨錄》)。尤善「外治皮毛肌肉濕熱之毒」(《本草匯言》),「諸痛癢瘡,服之亦大有捷效」(《本草正義》),故為治皮膚瘙癢之要藥。又能利濕煺黃,祛風通痹,「為諸黃風痹要藥」(《本草綱目》)。 1.治皮膚瘙癢、濕疹濕瘡、風疹疥癬 本品苦寒,長于「燥濕清熱,外治皮毛肌肉濕熱之毒」(《本草匯言》),凡「諸痛癢瘡,服之亦大有捷效」(《本草正義》)。為治皮膚瘙癢之要藥。用于上述疾病,內服外用均宜。可與苦參、百部、花椒等外搽或外洗患部,如膚疾洗劑(《部頒標準》);或與苦參、土茯苓、地黃等同用,如濕毒清膠囊(《部頒標準》)。 2.治濕熱黃疸、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者 本品既能「行水道」(《本草備要》)
龍膽草的功效 藥性:苦,寒。入肝、膽經。 主治:清熱燥濕、瀉肝膽火。本品苦寒,清熱燥濕力強,可用于多種濕熱病證。因其性沈降,「善清下焦濕熱」(《藥品化義》),故尤宜于下焦濕熱諸證。主入肝膽經,「專清肝膽一切有余之邪火」(《本草便讀》),「凡屬肝經熱邪為患,用之神效」(《藥品化義》),常用于肝火脅痛目赤、耳腫耳聾,及肝經熱極風動之證。 1.治濕熱證 本品苦寒,清熱燥濕力強,可用于多種濕熱病證。因其性沈降,「善清下焦濕熱」(《藥品化義》),故尤宜于下焦濕熱諸證。若治肝膽濕熱所致的脅痛口苦、尿黃、身目發黃,常與茵陳、梔子等同用,如茵膽平肝膠囊(《中國藥典》)。治肝經濕熱下注所致的陰腫陰癢、濕疹瘙癢、帶下黃臭等,可與梔子、澤瀉、車前子等同用,如龍膽瀉肝湯(《蘭室秘藏》)。 2.治肝經熱盛證-脅痛、口苦、尿黃、身目發黃 本
飲食常識
飲食調理
美食典故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