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藕蜜棗排骨湯 材料:豬小排500克、蓮藕1-2大、截干魷魚150克、黃豆少量、紅蘿卜1根、姜3-4片、蜜棗4顆、清水1200~1500毫升、鹽適量 做法: 1.放豬小排/瘦肉、姜片、米酒及冷水入煲,燙至表面泛白后撈起,用冷水沖洗雜質瀝干水分備用。 2.蓮藕和紅蘿卜切成大塊狀、干魷魚事先浸溫水1小時后切條、黃豆溫水泡2-3小時、以及蜜棗洗干凈(用水沖一下即可)備用。 3.將所有材料放到煲中,倒入冷水,以大火煮滾。 4.過程中盡量撈走泡沫。 5.煮滾后轉小火,蓋上煲1.5-2小時即可。 功效:滋陰潤肺止咳。 蓮藕雪梨百合湯 材料:蓮藕1節、雪梨2個、百合50克、無花果4粒、豬展250克 做法: 1.無花果和百合浸洗干凈,豬
西洋菜的營養價值 提起西洋菜的營養,首要提的當然是其含量最高的胡蘿卜素。這種物質是一種強力的抗氧化劑,有研究發現,食用含有豐富胡蘿卜素的蔬果,可減低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機會。胡蘿卜素能對抗周遭的自由基,減低它對身體造成的破壞(如視力煺化),也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加上西洋菜內含不少維他命 C,和胡蘿卜素一樣可抵御自由基,兩者合一可加強抗氧化的功效。 膳食纖維是西洋菜內蘊含量第二高的營養素,可助維持腸道健康,預防便秘。此外,西洋菜含有豐富的鈣質,能強壯骨骼,預防骨質疏鬆癥,還可加快人體新陳代謝的速度,促進健康。 在西洋菜內還可找到鉀質和葉酸,鉀是人體內重要的礦物營養素,有助維持心律正常,保持神經健康、協助肌肉收縮正常,并有效防治高血壓。葉酸對胎兒尤其重要,若孕婦能在日常飲食中攝取足夠的葉酸,可預防嬰兒出現脊柱裂的情況。
西洋菜蜜棗陳腎湯 材料:西洋菜1札、陳腎(鴨腎)3個、豬腱、干瑤柱5-6粒、南北杏各10克、蜜棗2粒、陳皮1角、姜1小塊、水5碗(以電磁爐煲湯為準;若用明火煲湯,水量或要多2-3倍) 做法: 1.陳腎及干瑤柱浸約1-1.5小時至軟身。陳皮洗凈,浸約1小時后刮瓤。 2.以粗鹽水浸西洋菜5至10分鐘,然后以流動清水洗凈西洋菜,浸水洗菜步驟可重復3至4次。 3.陳腎切件,連同豬腱汆水備用。 4.南北杏、蜜棗洗凈,浸約5分鐘。姜去皮備用。 5.水滾后,放入所有材料(干瑤柱除外),再水滾后調細火,煲約1.5小時后放入干瑤柱,再煲約1小時即成。 西洋菜豬骨湯 材料:西洋菜200克、豬骨300克、紅蘿卜1個(切粗塊)、淮山3片、茨實1小把、蜜棗3粒去、核紅棗6粒、水適量
白菜菜干陳腎湯 材料:菜干1扎、白菜?、斤紅蘿卜1條、南北杏20g、無花果5粒、蜜棗3粒、陳鴨腎2個、豬????、果皮1塊、清水10碗 做法: 1、菜干和鴨腎浸1小時洗凈,切段備用;白菜洗凈備用;紅蘿卜去皮洗凈切件;蜜棗、南北杏、無花果沖水洗凈備用;果皮用熱水浸泡,果皮刮掉白囊。 2、豬腱汆水約5分鐘。 3、水滾后放入所有材料,再水滾后調細火,煲約2.5小時即成。 陳腎西洋菜湯 材料:西洋菜1斤、陳腎2個、玉米1條、紅蘿卜1根、蜜棗2粒 1、將紅蘿卜、玉米切件,豬骨及陳腎汆水備用。 2、放入所有材料到煲中,煲約2小時,最后加入一茶匙鹽調味即可。 金銀菜陳腎湯 材料:大白菜半斤、菜干2扎、陳腎3個、紅蘿卜1條、豬????450克
陳腎西洋菜湯功效 陳腎有清熱潤肺,健脾養胃的功效,西洋菜性涼,含多種維生素和植物性纖維,對于清熱潤肺、助咽喉炎、氣管炎、肺結核、扁桃腺炎及百日咳等都有一定的治療功效,對于燥熱性的咳嗽,療效更為明顯。用陳腎搭配西洋菜煲湯不僅口感清甜,而且有健脾益胃、降火、通便的功效。能夠緩解因天氣干燥,虛火上升,造成的口干、舌燥等不適,而且以西洋菜煲湯,也是秋冬清潤養生的不二之選。 陳腎西洋菜湯的做法 材料:西洋菜一斤、陳腎兩只、紅蘿卜一個、羅漢果半個、南北杏一湯匙、蜜棗三粒、果皮一片、瘦肉 做法: 1.先摘去西洋菜的根部,然后用鹽水浸一小時,中途最好換兩次水,因為西洋菜經常發現水蛭依附其上,一定要洗干凈點。 2.陳腎浸至軟身 「3.羅漢果壓碎與蜜棗及南北杏一齊洗凈 4.果皮浸軟刮去皮瓤
霸王花豬骨湯的功效與作用 霸王花豬骨湯是一道清心潤肺的滋補湯,霸王花本身就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搭配豬骨湯不僅口感清甜,而且還是極佳的清補湯料,尤其適合因內火旺盛的人群食用。另外對于體質燥熱而引起久咳、咳嗽無痰、大便秘結的人,以及口干口氣、捱夜、皮膚干燥或經常需要說話人士也非常適合。 建議用新鮮霸王花煲湯較好,干貨霸王花經日曬及后期制作,或會減低其功效及清熱效用。 霸王花豬骨湯的做法 材料:豬湯骨450克、霸王花100克、花豆100克、淡菜20克、紅蘿卜1根、無花果5粒、蜜棗3粒、陳皮1角、鹽少許 做法: 1.各物洗凈,豬骨汆水備用。 2.霸王花浸清水半小時,期間換水兩次。 3.淡菜和花豆分別用清水浸半小時,淡菜要摘除穢物及須發。 4.陳皮用清水浸至軟身,用
蘋果雪梨三棗茶 材料:蘋果2個,雪梨3個,蜜棗4粒,紅棗4粒,藍棗2粒,清水1650毫升 做法: 1.蘋果及雪梨切開,去芯;洗凈。 2.蜜棗、紅棗及藍棗用水略浸,紅棗去核,洗凈。 3.燒滾水,放入所有材料煲滾,加蓋。 4.以小火煲約45分鐘,即可趁熱飲用。 功效:潤肺止咳,最適合在天氣干燥的日子里飲用。 洋蔥蘋果水 材料:蘋果一個、洋蔥、蒜頭三瓣 做法: 1、將蘋果洋蔥洗凈切塊,蒜瓣拍散;我的做法就是用一個大碟子,中間放上一個碗子,然后將材料圍著碗子放,蒸燉出來的精華便會流進碗子內。 2、食材放入次序:蘋果–>洋蔥–>蒜頭 3、蒸30分鐘完成。 功效:舒緩咳嗽、增強抵抗力。
石韋的功效 藥性:甘、苦,微寒。入肺、膀胱經。 主治:利尿通淋、清肺止咳、涼血止血。因兼能涼血止血,故尤宜于熱傷血絡之血淋,也適用于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等血熱妄行諸岀血。入肺經,能清肺氣,止咳喘,用于肺熱咳喘。 1、治淋證-小便不利 本品苦寒下行,長于「通膀胱而利水濕,善能通淋」(《本草分經》)。為治濕熱諸淋,小便不利之常用藥物,可與苦參、篇蓄、黃芪同用,如復方石韋散(《中國藥典》)。因其兼能涼血止血,故對于熱傷血絡之血淋用之尤佳,常與當歸、蒲黃、芍藥等同用,如石韋散(《千金方》)。 2、治肺熱咳喘 本品藥性寒涼,歸肺經而能清肺熱,止咳喘。用于肺熱咳喘,可配魚腥草、黃芩、蘆根等同用。 3、治血熱出血-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本品性寒清熱,入血分,能涼血止血,適用于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尿
海金沙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藥性:甘、咸,寒。入膀胱、小腸經 主治:清熱利濕、通淋止痛。尤以止尿道疼痛擅長,為治諸淋澀痛之要藥。因其誦利水道,也可用于水腫、小便不利。 用于各種淋證。本品其性下降,善清小腸、膀胱濕熱,功專利尿通淋止痛,尤善止尿道疼痛,為治諸淋澀痛之要藥。治熱淋急病,以海金砂為末,甘草湯送服;治血淋,配牛膝、琥珀、小薊等藥;治石淋,同雞內金、滑石、金錢草等配伍;治膏淋,常與萆薢、滑石等同用。 用于小便不利,水腫。本品又能利水消腫,尤以濕熱腫滿為宜。多與澤瀉、豬苓、防已、木通等配伍,以加強利尿消腫的作用。 海金沙配伍應用 海金沙配金錢草:海金沙性善下降,能瀉小腸、膀胱血分之濕熱,功專通利水道;金錢草利水通淋,尤以排石見長。二藥配用,清熱利尿、通淋排石作用加強。適用于尿路結石、膽道結石。
地膚子的功效 藥性:辛、苦,寒。入腎、膀胱經。 主治:清熱利濕、祛風止癢。適用于膀胱濕熱,小便不利、淋瀝澀痛。又能祛風止癢,為治風疹、濕疹、陰癢帶下等瘙癢性皮膚病的常用藥,內服外用皆宜,尤以外用為佳。 1.治淋證-小便不利、澀痛 本品苦寒降洩,「入膀胱而除浮腫,利小便而通淋閉」(《藥性切用》)。「凡小便因熱而見頻數及或不禁,用此苦以入陰,寒以勝熱,而使濕熱盡從小便而出」(《本草求真》)。用于膀胱濕熱,小便不利、淋瀝澀痛,可與木通、瞿麥、冬葵子等同用,如地膚子湯(《濟生方》)。 2.治風疹濕疹、皮膚瘙癢、陰癢帶下 本品苦寒能清熱祛濕,味辛能散肌膚之風,具有良好的止癢之功,為治療瘙癢性皮膚病的常用藥。若治濕熱蘊結肌膚所致之風疹、濕疹,皮膚瘙癢,可與蒼耳子、川芎、紅花等同用,如膚癢沖劑(《部頒標準》)。治濕熱下注之陰部
香加皮的功效 藥性:辛、苦,溫;有毒。入肝、腎、心經。 主治:祛風濕、通痹止痛。本品性溫,能溫助心腎,利水消腫,用于水腫、小便不利,尤多用于下肢水腫,心悸氣短者。辛散苦燥,能祛風濕、壯筋骨、強腰膝,治風寒濕痹,腰膝拘攣及筋骨疼痛。 1.治下肢浮腫,心悸氣短 本品性溫,主入心、腎二經,有溫助心腎,利水消腫之效。用于水腫、小便不利,尤多用于下肢水腫,心悸氣短者,可與葶藶子、黃芪等藥同用。 2.治風寒濕痹,腰膝酸軟 本品辛散苦燥,能祛風濕,壯筋骨,強腰膝。治風寒濕痹,腰膝酸軟,筋骨疼痛,常與懷牛膝、木瓜、巴戟天等同用。 香加皮藥理作用 1.抗炎作用 香加皮中的α或β香樹酯醇乙酸酯4omg/kg連續腹腔注射給藥10天,可明顯抑制角叉菜膠或醋酸所致的小鼠或大鼠的足腫脹。
豬苓的功效 藥性:甘、淡,平。入腎、膀胱經 主治:利水滲濕。可廣泛用于小便不利,水腫,洩瀉,淋濁,帶下等水濕滯留或濕濁下注之證。 本品甘淡性平,其性沈降,主人腎與膀胱經。「功專于行水凡水濕在腸胃、膀胱、肢體、皮膚者,必須豬苓以利之」(《本草新編》)。「滲利瀉水,較之茯苓更捷」(《長沙藥解》)。廣泛用于上述水濕滯留或濕濁下注之證,可單用,或與茯苓相須為用。 豬苓配伍應用 豬苓配白術:豬苓長于利水滲濕;白術長于益氣健脾燥濕。兩藥合用,有健脾益氣,滲濕利水之功效,用于治療水濕偏盛、清濁失調之水瀉、尿少,身倦納呆。 豬苓配大腹皮:豬苓長于利水滲濕;大腹皮長于下氣行水。二藥合用,有利水除脹之功效,用于治療水腫脹滿、小便不利者。 豬苓藥理作用 1.利尿作用 豬苓
草豆蔻在鹵水中的作用 草豆蔻在鹵水中主要是起到一個增香、去腥、去膻、去異味的效果,草豆蔻氣味芳香,是一種苦香型香料,在鹵水中一般與花椒、肉桂、白豆蔻、八角配伍。比較適合于帶骨和肉質纖維比較粗獷的肉食,例如如豬蹄、雞、鴨、鵝、羊腿等腥味比較重的肉類。 草豆蔻的用量多少克 一般建議每1千克食材添加3克草豆蔻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草豆蔻一般不單獨使用,在烹調中經常與花椒、八角、桂皮等香料一起使用,適用于鹵、醬、煮、蒸、燒、燜、燉,使菜肴去異增香。 食用草豆蔻注意事項 一、草蔻和草果同時使用的時候,兩者的用量都要減少,以此避免苦澀的口感明顯。 二、草蔻與砂仁共用的時候,其實白芷、山奈這些的香料用量可以增加些,出來的回香會好些。 三、草蔻與肉蔻、白蔻共用的時候,白蔻的用量上要低于草蔻,而
草豆蔻的功效與作用禁忌 藥性:辛,溫。入脾、胃經。 主治:燥濕行氣、溫中止嘔。溫燥之性較強,行氣之力稍遜。對脾胃寒濕偏盛之脘腹脹滿冷痛,食少嘔逆者宜之。 1.治寒濕中阻證-脘腹脹滿冷痛,不思飲食,舌苔白等 本品芳香溫燥,功用與豆蔻相似,但溫中燥濕之力強,而行氣之力稍遜。主要用于寒濕困脾,氣機不暢,脘腹脹滿冷痛,不思飲食,舌苔白,常與干姜、厚樸、木香等同用,如厚樸溫中湯(《內外傷辨惑論》)。 2.治嘔吐-胃氣上逆的嘔 本品香能入脾,能祛脾胃之寒凝濕滯,降逆止嘔。主要用于寒濕內盛,胃氣上逆的嘔,常與高良姜、白術、陳皮等同用,如草豆蔻散(《圣惠方》)。 草豆蔻配伍應用 草豆蔻配吳茱萸:草豆蔻行氣散寒,燥濕止嘔;吳茱萸祛寒止痛。兩藥相伍,行氣散寒、燥濕止痛作用較好,適用于脾胃氣滯,寒
蒼術的功效與作用 主治: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因其以祛濕見長,「發汗解表最驗」(《本草易讀》)。故治風寒濕痹以濕盛之著痹為宜,治表證以風寒夾濕者為佳。尚能明目,用于夜盲癥及眼目昏澀。 1.治濕阻中焦證-脘腹脹滿,惡心嘔吐,食慾不振,舌苔白膩等 本品苦溫燥濕,辛香運脾,氣味濃厚,最能燥脾健胃,「為濕家要藥(《本草徵要》)。主要用于濕滯中焦,脾失健運而致脘腹脹滿,惡心嘔吐,食慾不振,舌苔白膩等,常與厚樸、陳皮、甘草等配伍,如平胃散(《和劑局方》)。若脾虛濕聚,水濕內停的痰飲或外溢肌膚之水腫,可與茯苓、澤瀉、豬苓等同用,如胃苓湯(《世醫得效方》)。 2.治痹證-兩足麻木或腫痛,痿軟無力等 本品味辛主散,性溫而燥,燥可去濕,故以治濕盛之著痹尤宜,常與薏苡仁、獨活、羌活等同用,如薏苡仁湯(《類證治裁》)。若濕熱下
廣藿香的功效 藥性:辛,微溫。入脾、胃、肺經 主治:芳香化濁、和中止嘔,可用于多種嘔吐,對濕濁中阻之嘔吐最為適宜。辛溫能外散風寒,芳香能內化濕濁,為暑濕時令要藥。 1.治濕阻中焦證-少食作嘔,神疲體倦 本品氣味芳香,能芳化濕濁,醒脾開胃。且「芳香而不嫌其勐烈,溫煦而不偏于燥烈」(《本草正義》),為芳香化濁之要藥。適用于濕阻中焦, 脾失健運之脘腹痞悶,少食作嘔,神疲體倦,舌苔厚膩等,常與蒼術、厚樸、半夏等同用,如不換金正氣散(《和劑局方》)。 2.治嘔吐-濕濁中阻之嘔吐最為適宜 本品化濕濁,暢中焦,「止嘔吐尤效」(《本草新編》)。「治脾胃吐逆,為最要之藥」(《圖經本草》)。可用于治療多種嘔吐,以濕濁中阻之嘔吐最為適宜。單用有效,若與半夏為伍,則止嘔效果更佳。對于其他嘔吐,也可相機為用。若偏濕熱者,配黃連、竹茹等
臭梧桐葉的功效 藥性:辛、苦、平。入肝經。 主治:祛風除濕、平肝,適用于風濕痹痛,半身不遂,高血壓病,偏頭痛,瘧疾,痢疾,痔瘡,癰疽瘡疥等癥。 1.治痹證-無論偏寒偏熱均可選用 本品辛散苦燥,能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因其性平和緩,大凡痹證,無論偏寒偏熱均可選用,可單用,或與稀薟草相須為用,如豬桐膠囊(《部頒標準》)。 2.治風疹,濕瘡 本品辛苦偏涼,能祛肌膚風熱或濕熱之邪,用于風疹,濕瘡,皮膚瘙癢可單用煎湯外洗。 3.治肝陽上亢證-肝陽上亢之眩暈頭痛 本品性平偏涼,主入肝經,能涼肝熱,平肝陽,適用于肝陽上亢之眩暈頭痛,可單用,或與決明子、黃芩、山楂等同用,如降壓片(《部頒標準》)。 此外,本品祛風,通經活絡,尚可用于風中經絡之口眼喝斜,半身不遂,每與稀薟草同用。
桑枝的功效 藥性:微苦,平。入肝經。 主治:祛風濕、利關節。因其性上行,偏走上肢,故尤宜于上肢之痹痛,肩臂關節疼痛麻木者。 本品藥性平和,能「達四肢,行經絡,利關節」(《本草便讀》),「除風寒濕痹諸痛」(《本草綱目》)。大凡痹證,無問新久、寒熱均可應用。因其性上行,偏走上肢,故尤宜于上肢之痹痛,肩臂關節疼痛麻木者。可單用,如桑枝膏(《部頒標準》)。也可隨證配伍使用。若痹證偏寒者,多與獨活、桂枝、防風等同用;偏熱者,多與絡石藤、忍冬藤等同用。 桑枝配伍應用 1、桑枝配桑寄生:桑枝橫行四肢,除濕消腫,通絡止痛;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桑枝以通為主;桑寄生以補為要。兩藥伍用,一補一通,相須為用,補肝腎,壯筋骨,祛夙濕,通經絡,止疼痛的功效顯著,適用于風濕痹證所致腰腿酸痛,關節屈伸不利,筋骨疼痛。 2
防己的功效 【藥性】苦,寒。入膀胱、肺經。 主治:祛風止痛、利水消腫。因其性寒清熱,故對風濕熱痹尤宜。其苦寒降洩,入膀胱經,「功專行水決瀆,以達于下」(《醫林纂要》),「清利濕熱是其專職」(《本草正義》)。尤善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等下半身水濕停留之證。 1.治痹證-對風濕熱邪壅滯經絡,關節紅腫熱痛之熱痹尤宜 本品既能祛風濕,又能止痹痛,為治風濕痹痛之常用藥。因其性寒清熱,故對風濕熱邪壅滯經絡,關節紅腫熱痛之熱痹尤宜,常與忍冬藤、海桐皮、木瓜等同用,如風痛安膠囊(《中國藥典》)。若治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可與制川烏、肉桂、白術等同用,如防己關節丸(《部頒標準》)。 2.治水腫腳氣-腳氣腫滿、不能屈伸等 本品苦寒降洩,入膀胱經,功專行水決瀆,「清利濕熱是其專職」(《本草正義》)。因其善走下焦,故以治下部水濕停留之證尤宜
秦艽的功效 藥性:辛、苦,平。歸胃、肝、膽經。 主治:祛風濕、清濕熱、止痹痛、煺虛熱。因其性平偏涼,兼能清熱,故尤宜于風濕熱痹。質潤不燥,能煺虛熱而無損陰津,適用于骨蒸日晡潮熱,小兒疳積發熱。兼能清利濕熱,可用于濕熱黃疸。 1.治痹證-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或半身不遂,口眼矚斜 本品辛能散風,苦能燥濕,既可祛風濕之邪,又能通利關節,流通脈絡,為治風濕痹痛之要藥。「然散風濕之藥多燥,此獨偏潤,故又為風藥中潤劑」(《本草便讀》)。大凡風濕痹痛,無問寒熱新久均可配伍應用。因其性平偏涼,兼能清熱,故尤宜于熱痹,關節紅腫熱痛者。常配黃柏、延胡索、川牛膝等,如痛風定膠囊(《中國藥典》)。若治風寒濕痹,可與天麻、羌活、川芎等同用,如秦艽天麻湯(《醫學心悟》)。本品祛風通絡之功,還可用于風邪初中經絡,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或半身不遂
飲食常識
飲食調理
美食典故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