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寶寶總是想要爸爸媽媽抱抱,可是隨著寶寶體重的增加,寶爸寶媽都感覺到自己快抱不動孩子了,為什么寶寶總是要“抱抱”?答案暖哭無數(shù)媽媽!
一位媽媽問我,該不該經(jīng)常抱孩子?
她家的寶寶今年兩歲了,經(jīng)常哭著讓媽媽抱。她一抱,婆婆就會說“不要總是抱,會把孩子慣壞的”。可是每次看到寶寶可憐巴巴的樣子,她都于心不忍。為此,她很糾結(jié)。
為了解答她的困惑,我給她講了兩個我身邊發(fā)生的真實的事例。
01
我有一個表弟,是家里唯一的兒子。父母對他期望很高,打從搖籃里就對他嚴格要求,對他使用哭聲免疫法,力求從小就培養(yǎng)成男子漢。每次他哭的時候,他們家的大人都達成了銅墻鐵壁般的一致。任他哭,任他鬧,一概不理,也不去抱抱他,直到他自己停止哭泣。
漸漸地,小小的表弟也不哭了,經(jīng)常在搖籃里一睡一天,醒了也不哭,就睜著眼睛到處看。
可是長大后的表弟很自卑,很敏感,不愿意與人交往。我想,這可能與他小時候沒被擁抱有關(guān)。這在孩子眼里意味著:媽媽拒絕了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都拒絕了自己,他就難以對這個世界、難以對他人產(chǎn)生信任。
小時候一次次的安全感沒有得到滿足,很有可能伴隨孩子的一生,并無法磨滅。
02
我懷孕的時候,買了很多育兒書籍,學(xué)習(xí)了很多育兒知識,也接觸過哭聲免疫法。寶寶剛出生的時候,我也嘗試過這么做。但是我高估了自己,每次看到寶寶伸著一雙小手要抱抱,我就已經(jīng)疼得肝腸寸斷,后來直接選擇放棄。
當時也有很多人對我進行善意的勸阻:
“哎呀,你這樣會把孩子寵壞的!”
“你這樣下去,孩子會越來越粘你的,永遠也不會長大。”
……
但是我還是選擇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因為我堅信,如果我在第一時間回應(yīng)他的情感需求,那么他將會變得更加開心和平靜,更順利健康地成長。
讓我欣慰的是,寶寶一歲以后,我的“親密育兒”做法終于看到了成果:
小家伙日益明顯地建立了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智力發(fā)育水平要比同齡孩子稍稍領(lǐng)先,身體健康,社會適應(yīng)性良好,進幼兒園的時候也沒有發(fā)生入園焦慮。
雖然還時不時地黏著我,但是已經(jīng)可以收放自如了。
03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美國著名教育學(xué)家斯基爾斯做過一個著名實驗:
他找來兩組孤兒,一組找人來做他們的母親,與他們交流對話擁抱,另外一組只供給食物、水、衣服等必備生活用品。
20年后跟蹤這些孤兒發(fā)現(xiàn),前一組智力發(fā)展良好,大都結(jié)婚,能夠自食其力。后一組恰恰相反,生存質(zhì)量很一般,有很多人患病,有些人甚至沒能存活下來。
上述兩個例子和這個實驗,旨在告訴人們:
擁抱和愛等身體接觸,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非常重要。那些經(jīng)常被觸摸和被擁抱的孩子,身體素質(zhì)和心理素質(zhì)要比缺乏這些行為的孩子健康得多。
因為很多時候,寶寶哭鬧求抱抱,不是無理取鬧,不是毫無理由,而是在發(fā)出求救信號,在尋求情感回應(yīng)。
寶寶出生前在媽媽子宮里,被羊水包圍著。羊水就像安全的屏障,讓寶寶感到安心和溫暖。但出生后,屏障消失了,寶寶變得缺乏安全感。索要抱抱,是寶寶獲取安全感的方式之一。如果媽媽忽視了,孩子可能終其一生都缺乏安全感。
而且,嬰兒時期,擁抱是給寶寶提供觸覺刺激的最佳方式。通過與媽媽的肢體接觸,寶寶可以聽見母親的心跳,感受到媽媽的溫柔語氣,這些都能帶來舒適的觸覺刺激。只有得到足夠觸覺刺激的寶寶,其感覺統(tǒng)合能力的發(fā)展才更加完整,未來的發(fā)展也就更為出色。
所以,有時候,媽媽的擁抱,比說“我愛你”更有力量。對于寶寶來說,肢體的接觸能讓寶寶感受媽媽的溫暖。寶寶時不時要抱抱,是對愛的確認。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