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給寶寶轉奶后,孩子會有拉肚子的情況發生,應該怎么辦呢? 很多爸爸媽媽表示,在給寶寶轉奶后,孩子會有拉肚子的情況發生。但是隨著寶寶的不斷成長,所需營養也是不同的,給寶寶換奶粉便成了爸爸媽媽需要面臨的棘手問題之一。 01不同階段營養配比不同 奶粉之所以分階段是因為,不同月齡的寶寶在生理上的特點以及對營養元素的需求是不同的,配方奶粉通過調整每個階段營養配比以滿足不同發育階段寶寶的需求。 02寶寶個體消化能力弱 有的寶寶到了6,7個月按月齡是可以吃2段奶粉了,但是由于消化能力較一般寶寶弱,因此在轉2段奶粉后由于過多的蛋白質增加了消化負擔因此在接觸一段時間還是未能適應,總是出現腹瀉。 03對策 先判斷腹瀉的原因,如有沒科學轉奶,有沒身體其他不適導致消化能力下降。 過渡慢
寶媽在帶寶寶時,寶寶的吃飯問題往往是頭等大事。可是當寶寶還小的時候,尤其是0-6個月的寶寶,往往還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有些時候總是覺得寶寶沒吃飽,孩子一哭就以為是餓了。還有一些人以為孩子吃得多、吃得胖、長得快而“自豪”,其實孩子太胖或發育過快,同樣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不小的麻煩。 過度喂養的危害 也許很多人會奇怪,一直以來都只聽說擔心寶寶吃不飽,原來吃多了也不行?那先為大家說一說過度喂養的危害吧。 ■ 過度喂養會加重寶寶消化器官的工作 ■ 過度喂養易腦疲勞 為消化過多的食物,消化道必然擴張,有限的血液和氧氣從頭部轉移到消化道,腦細胞會因而暫時缺血,所以吃得越多,胃腸需要血液越多,腦供血越少,對大腦危害越大。 ■ 過度喂養還會促進寶寶大腦早衰 研究發現,早衰物質會因飲食過飽于飯后增加數萬倍,易致肥胖癥,甚至影
很多人都以為孩子美丑自從生下來就確定了,其實不然,孩子的容貌體型,是可以通過后天改變的,即使是簡單的喂養問題,如果喂養不當,也可能讓孩子越長越丑! 昨晚回婆婆家吃飯,說是老家的親戚過來。過去才知道原來是姨婆來了,還帶了四歲多的小孫子,小孩子倒是跟小好差不多,兩個小朋友一下子就玩開了。 待到吃晚飯的時候,婆婆特地擺了小桌子讓兩個小孩“比賽”吃飯。結果說是比賽,姨婆已經在旁邊喂起來了。 我們說沒事的,讓孩子自己吃就行。姨婆一邊應著好,一邊跟我們說:不喂不行啊,不喂吃不飽。 米藍看著小孫子被喂得滿嘴都是飯,卻還含糊不清地在哪里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再看小好自己扒著飯,目瞪口呆地看著他,這場面覺得莫名的喜感。 喂飯的四大危害 其實,當寶寶還沒有學會獨立吃飯,尤其是未滿1歲的時候,是需要看護人喂飯的。因為他們的手部控制能力
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困惑:婆婆幫著看孩子,就已經不錯了,但老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根本不聽勸!小陽(化名)媽媽說,自己就是這樣的例子。寶寶出生3個月以后,自己不得不回到工作崗位上去,就把孩子交給了婆婆。婆婆對孫子很疼愛,很高興地全心全意照顧寶寶,但一個月后,卻把寶寶送進了醫院! 小陽媽媽說,剛開始根本沒出現什么問題,但慢慢的,寶寶開始拉肚子。本來以為寶寶著涼了,或者婆婆有時候不仔細,沒有掌握好沏奶水溫,讓婆婆注意就好了。但一個月內,寶寶三天兩頭拉肚子,這才帶寶寶來到醫院。 醫生檢查后,根據寶寶的日常飲食,沒有母乳,只有牛奶,牛奶又沒有問題,怎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經過仔細詢問才知道,原來婆婆沏奶太濃,理由也讓人想發脾氣卻發不出來! 原來,婆婆說,因為寶寶不吃母乳,婆婆怕孫子營養不好,飯量又是一定的,所以在給寶寶沏奶的時候,總是多加一
寶寶11個月,之前9個月時手指食物吃的很好,這段好像開始挑食了,以前只要是手指食物就吃,現在挑著吃愛吃的,不愛吃的就不動或者扔地上。我給她的手指食物主要是各種煮軟的菜,形式比較單調,現在應該多變換手指食物的樣子,提高食欲嗎? 寶寶在掌握了手指食物這個技能之后,很可能會進入一個技能的懶惰期,就是表現為以前愿意自己抓著吃,現在自己都不愿意動手,只想等著大人喂著吃,對手指食物興趣也沒有那么高了。這是屬于一個正常的倒退期,可以等待一段時間。 這段時間主要大人喂食為主,剩下來的可以給他一些手指食物鼓勵自己來吃,但是不強迫。 要注意寶寶在一歲左右也會進入一個扔食物的敏感期,如果你發現給他的食物都非常喜歡往地上丟的話,每次都少量地給,給一個吃完再給下一個,避免把所有食物都放在他面前,更加容易激起寶寶破壞食物的欲望。 手指食物也可以用多種
追著寶寶喂飯是中國家庭飯桌上的普遍現象,媽媽都知道追著喂不好,但姥姥一句:不追著喂ta就不吃呀,似乎就把所有問題都擋住了,但是這樣做,寶寶不僅吃的很不開心,而且還會給ta帶來很嚴重的影響~ 今天,小編就來揭發追著喂飯的六宗罪。 第一宗罪 追著喂,長大更容易變成胖子 很多家長總擔心寶寶吃的不夠,會影響身體的發育。即便寶寶已經吃飽了,也還是要追著喂幾口。寶寶從小沒有被訓練過自主飲食,不知道餓的時候要吃,吃飽了要停。長大以后,寶寶更是只要見到吃的就停不下來,即使吃飽了,ta還會有繼續吃的習慣 這樣就導致寶寶除了本身脂肪細胞的增加,攝食中樞也變得很遲鈍。吃的過多還很有可能對寶寶的生長激素分泌不利,不僅會讓寶寶長不高,而且長大后更容易變成大胖子 第二宗罪 追著喂有可能會讓寶寶變笨 大
寶寶吃的東西,是有講究的,很多被大人認為有營養的食物,寶寶卻不能吃。所以,寶媽們在平時喂養寶寶時,要注意有些食物不能吃或者不能吃太多,寶寶受不了。 1、清湯類 這主要是指家里常喝的米湯或清水稀飯,在長輩看來,這些應該是比較好的輔食。很多時候沒有考慮到寶寶能不能消化、吃多了會不會上火,就開始喂寶寶。這類食物營養并不高,反而寶寶喝多了,讓寶寶有飽腹感,長期如此寶寶會出現營養不良的現象。 2、喂菜水 寶寶很多時候都有挑食的習慣,不愛吃蔬菜等,所以寶媽們就想辦法將蔬菜做成菜水讓寶寶吃,覺得蔬菜的營養都在里面了。其實,這對寶寶是不好的,蔬菜上的殘留的農藥、高鹽等會溶解在水里,這樣對寶寶是不好的。 3、榨果汁 現在想喝什么果汁,都可以買工具,自己去制作。榨果汁就是很多寶媽們喜歡做的事,而且看到寶
經常有寶媽煩惱,寶寶不吃奶瓶,這可咋整!換了一個又一個奶瓶了,還是只要奶嘴放到嘴邊,就哭到聲嘶力竭。馬上要回歸職場了,這可咋整? 能夠一直陪伴在寶寶身邊,看著寶寶每一天的成長,是每一位寶媽的愿望。但是很多媽媽在休完產假后,都需要再次回到工作崗位,這時寶寶的糧食又不能斷,背奶成為了日常所需,但“千辛萬苦”背回來的奶,寶寶死活就是不肯吃,這可真是愁壞了寶媽們呢! 寶寶不吃奶瓶的原因有哪些? (1)習慣了媽媽柔軟的乳頭、味道,突然有一天,當寶寶發現塞到自己嘴里的奶嘴并不是自己平時吮吸的乳頭而是冰冷的橡膠奶嘴時,自然會拒絕接受奶瓶。 (2)母乳寶寶長期的親喂,已經能夠分辨出配方奶和母乳味道的區別,所以不愿意喝配方奶,自然也就不喜歡奶瓶。 (3)奶嘴吸孔大小不合適,這也是寶寶抗拒吃奶的一個主要原因。當奶嘴孔太大時,奶水會大量流出嗆到寶
寶寶一歲五個月,吃飯在大多數時間都不好,感覺什么都不愛吃,粥吃一點,雞蛋羹吃一點,做的什么菜都不怎么愛。還是以喝奶為主,一天基本四次奶,一次200,而且她餓了是不吃飯,就吵著要喝奶。總擔心她營養不均衡,但她就是不愛吃啊怎么辦? 首先媽媽應該知道,這個月齡的寶寶已經不需要再喝那么多的奶了,如果一天還喝了800的奶實在太多,一歲以后建議不超過500,一般能夠達到400左右就完全足夠了。 如果寶寶喝奶喝的特別多,攝入了過多的鈣,同樣也會影響其他營養素的吸收。而且喝奶多了以后,寶寶肚子里面總是吃了水飽,就沒有胃口再去吃其他的東西了。奶太多就是現在影響他不愛吃飯的最大的一個原因。 如果要去改正的話,自己先要調整一下心態,不要覺得寶寶不吃輔食了,我還要給他喝一些奶,至少這樣就不會餓著了,但其實是在把他往錯誤的進食習慣上面帶。 一天安排
很多媽媽常常更加愿意一口一口地喂養自己的孩子,因為覺得一來覺得孩子自己不能很好的吃飯,同時也不想要孩子笨拙地吃完之后,滿地狼藉。但是在喂養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媽媽都忽略了抓取食物對寶寶健康成長的重要作用。 1、鍛煉配合能力以及精細動作的訓練 不要看只是拿起東西往嘴巴里面塞的過程,其實這是寶寶手部、眼部、和嘴巴協調能力的充分表現哦!只有發育的好,健康的寶寶才能順利完成一系列成年人看起來很簡單的動作哦!而這當中就需要給寶寶充分的時間多多鍛煉和慢慢培養。這也就是手指食物的重要性所在了,手指食物可以確保孩子的這一系列東西可以得到鍛煉,讓寶寶更快學會抓取食物,完成進食。 2、自己能獨立吃好一頓飯 你是不是也在為孩子吃飯的時候,小手胡亂揮舞,再“野蠻”地把食物往嘴巴里面送的表現苦惱不已呢?其實大可不必!雖然看似如此臟亂,但是媽媽們其實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占成人體重的60%~70%,占兒童體重的80%以上。尤其對于寶寶而言,什么時候開始喝水,怎樣喝水,可以喝的水有哪些,都是很重要的。 別小看小小的一杯水,這喝水是有大學問的。飯、蔬菜、水果、湯等都可以補充人體水分,但單獨喝水能更快的促進水的吸收利用,加快新陳代謝,促進腸胃蠕動,比其他途徑補水效率要高很多。 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下關于寶寶喝水的那些事。 1寶寶什么時候需要喝水 給寶寶喝水要根據寶寶情況而定,寶寶在純母乳喂養階段一般不用特別補充水分,因為母乳中含有充足的水分足以滿足6個月以內寶寶的身體需要。 對于喝配方奶粉的寶寶,前6個月也不需要特別補水,但也要視寶寶情況而定。比如在寶寶便便比較干、夏季出汗多時,可以給寶寶適量地增加水量。 寶寶喝水要做到少量多次,寶寶的胃容量小,一次飲水量
寶寶的健康成長是每個父母所愿意看到的,都愿意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但真對孩子好的是給孩子吃營養又健康的食物。不過由于初次為人父母的沒有經驗,會在給寶寶喂養的時候有不當的行為,不利于寶寶的健康成長。 首先0-1歲寶寶喂養誤區分別是: 過早的添加輔食 好幾年前咱們的觀點是,純母乳喂養到4個月就可以了,現在從去年開始,咱們國際上一般要求純母乳喂養到6個月,所以不要過早添加輔食。尤其是有些孩子,母乳還很足的情況下,媽媽4個月就開始添加各種米粉、蛋黃等等,就把孩子在母乳中獲取的營養就剝奪了。 添加輔食首選蛋黃 一個孩子一生中第一次添加的輔食應該是什么呢?好多爸媽的誤區就是選擇蛋黃,會覺得蛋黃這個營養物質又好,又補充蛋白質,含鋅也高、含鐵也高,這是一個誤區,首先添加的第一個輔食應該是含鐵米粉。是因為米粉引起嬰兒過敏的可能
每當孩子感冒發燒帶去醫院檢查的時候,除了做一些常規治療外,醫生總會交代家長多給孩子喝熱水或冷水。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其實,人會感冒發燒大多數是因為水喝少了。每個人體內都有自己的防御系統,在剛生病的那會兒,只要多喝熱水,大部分人的身體就會自行痊愈,而用不著打針吃藥。 人人要知道,九步就可以讓人從打噴嚏到患癌癥。看完之后,你就會知道水是非常重要的。 一、打噴嚏 當病原菌、灰塵、花粉等進入鼻腔后,身體的防御系統啟動,通過打噴嚏的形式把他們打出來。 二、咳嗽 如果病原菌沒有被打出來就會進入呼吸道、支氣管,身體會啟動第二道防線“咳嗽”將病原菌咳出。而我們以為咳嗽是病,馬上吃止咳化痰的藥,將原本要排出體外的病原菌又壓回身體里面去,于是身體的防御系統進入了第3步。 三、乏力沒有食
奶類對于處于快速發育的嬰幼兒是非常重要的食品,通常情況下,母乳更適合作為嬰幼兒的奶類,對于嬰兒不能母乳喂養,則需要選擇配方奶。1歲以后仍然鼓勵繼續母乳喂養,不再母乳喂養的寶寶,就需要面臨奶的選擇問題。 1~2歲的幼兒喝什么奶? 對于滿1歲的寶寶,這個時候胃腸道發育已經相對完善,如果已經斷母乳了,則可以選擇純奶了,但中國營養學仍然推薦不能繼續母乳的幼兒最好選配方奶,但可以喝純奶。配方奶作為奶的強化食品,并經過改良,增加了鐵、鋅、維生素D、DHA、碘、卵磷脂、葉酸等含量,更有利于為寶寶提供均衡的營養素,促進體格和大腦發育。當然,配方奶可能會加糖,母乳喂養的寶寶也可能不接受配方奶的味道,而是更愿意去純奶。 然而,美國等發達國家更傾向于推薦1歲以后的寶寶可以直接喝純奶了,奶不再是這個時候的寶寶的主要營養來源,但可以作為鈣、優質蛋白質的不錯來
兩歲內的寶寶重口味沒關系嗎?寶寶重口味是怎么回事?如何改掉寶寶的重口味,寶寶重口味有多大的危害,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改掉寶寶重口味 結束母乳喂養后,寶寶吃飯一般隨大人,食鹽攝入量也會和大人趨近。寶寶愛吃的很多食物都是“含鹽大戶”,比如披薩、漢堡、薯片、餅干等,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吃進大量鹽。調查顯示,中國9-17歲兒童每日膳食鹽攝入量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水平的2.4倍。因此,在國家衛生計生委推行的“三減三健”專項行動中,減鹽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 食鹽多危害大 寶寶太小不能吃鹽,3歲內寶寶要少鹽……這些話很多家長都聽過,但是,還是有不少家長對寶寶鹽分攝入是多是少都不以為然。但你們可知,你的不以為然可能會讓寶寶的健康受威脅! 危害1削弱寶寶的抗病能力 攝鹽過多會抑制口腔黏膜上皮細胞的繁
寶寶是按時喂養還是按需喂養?按需喂養的真正含義是什么?母乳媽媽常聽到個一句話就是,母乳喂養是按需喂養而不是按時間。其實無論是何種喂養方式,我們都應該按照寶寶的實際需求是去喂養。但是這個按需的定義,你真的理解了嗎? 孩子哭是不是就是餓 大多數人低估了孩子的需求,認為孩子只要哭了就肯定是餓了。于是母乳不夠,就上奶粉,一瓶不夠再來一瓶。結果孩子撐得難受還是哭,陷入了惡性循環。其實孩子用哭泣來表達他的所有需求。包括冷了熱了,尿了拉了,無聊空虛,困了要哄睡等。 而當孩子饑餓時,他會先用肢體語言來表達。如果你一直不回應他,寶寶餓極了才會哭。 我們所謂的按需喂養,是指根據寶寶表現出來的饑餓信號去喂養他。 寶寶的饑餓信號 最后附上寶寶的饑餓程度參考圖。 另外當孩子出離憤怒時
每個寶媽都想要寶寶長高高,身體棒棒,但是很多媽媽在喂養寶寶的事情上卻存在很多誤區。下面列舉的這些誤區,你是不是也中招了呢?一起來看看吧。 誤區:多喝骨頭湯可以補鈣長高 很多媽媽會覺得骨頭湯的含鈣量很高,所以很喜歡煲骨頭湯煮粥給寶寶吃。其實骨頭湯的營養非常有限,同時熬煮的時間太長,還有可能讓湯汁當中的嘌呤太多,對寶寶的健康不利。 其實想要給寶寶補充鈣,平衡孩子的飲食,多吃肉類和蝦等,都能補鈣。 誤區:自己做的米糊才最安全 有些媽媽喜歡自己做米糊給孩子吃,覺得自己做的才是最衛生最安全的。 實際上,市面上的米糊添加了許多孩子生長階段需的營養物質,而媽媽自己做的米糊更有可能存在營養成分不能滿足孩子成長的情況。 誤區:多喝水果汁才健康 很多媽媽比較相信多喝
寶寶不愛喝水,特愛喝甜飲料。心軟遷就他,吃飯不香滿嘴齲齒。強行奪下來?不僅有傷親子關系,還可能讓寶寶養成倔強、反叛的性格。如何才能培養愛喝白水的好習慣呢? 1 父母首先做好榜樣 爸媽喝果汁卻要寶寶多喝水,沒有孩子會樂意。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對象,你們口渴了就倒水來喝,寶寶很自然就學著喝水。爸媽平時在家要養成愛喝水的習慣,壺杯齊全,燒開水涼涼喝,果汁等飲料少買,為寶寶做好榜樣。周末或是來客人時,給寶寶解下饞,但每次也只限一小杯。 2 制定喝水表 按寶寶的年齡和飲水量,制訂一份日常喝水表,標注大致的時間和飲水量,到時就提醒寶寶。孩子喝水后,用彩筆打個對號(外出玩耍喝水,回家后打鉤補上);連續一周圓滿完成,貼一朵小紅花;攢幾朵小紅花后,額外給孩子買件玩具,或外出野餐等。 3 媽媽帶寶寶一起喝水
隨著近幾年科學喂養知識的不斷宣傳,堅持母乳喂養已不是最為苦惱的問題,但在孩子吃多吃少、怎么吃等方面還存在一些誤區,今天就和大家說道說道。 誤區一:喂養過量 過度喂養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孩子的生長良好,家長常常希望明確看到孩子吃了多少量,并以為吃得越多越好。 科學解析 中華醫學會兒童保健組對于不同年齡段食物攝入量有一定的推薦: 但這個推薦量是面向人群的建議攝入量,具體到每個人,實際生活中有較大差異。即使是同一個孩子,每天、每周也可能會有變化,在快速生長期、疾病恢復期吃的會明顯增多。 因此,定期而準確的體格生長評價、生長檢測是判斷寶寶攝入量是否合適的最簡單且最佳的方法。 誤區二:喂養過早 寶寶剛出生時母乳的分泌量還不太多,有的家長會給孩子加入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