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
“六月六”相傳這是龍宮曬龍袍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為一年中氣溫最高,日照時間最長,陽光輻射最強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多會不約而同的選擇這一天“曬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曬,以去潮,去濕,防霉防蛀。
民間說“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相傳傳天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被銀河分割在兩岸,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這一天可以相會。但在他們中間卻橫阻著一條銀河,又沒有渡船,怎么辦呢?所以六月六這一天,天下的兒童多要將端午節戴在手上、腳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讓喜鵲銜去,在銀河上架起一座像彩虹一樣美麗的橋,以便牛郎和織女相會。
相傳這一天是“小白龍”回家的日子。因為“小白龍”犯了天條,被龍王父親囚禁在很遠的一個小島上,失去了行動自由。唯有六月六這一天,龍王恩準其回家探母。“小白龍”由于探母心切,所以一路上晝夜兼程,帶來了驚雷閃電,狂風暴雨。
伏日,古人說:伏是“隱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遠在先秦已見著錄。古書上說,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傳說是太陽神,祝融則是炎帝玄孫火神。傳說炎帝叫太陽發出足夠的光和熱,使五谷孕育生長,從此人類不愁衣食。人們感謝他的功德,便在最熱的時候紀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傳說。
《小暑六月節》:“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鷹鹯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習俗
六月初六日為“天貺節”。據史書記載,此節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貺”即“賜”,即天賜之節。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屬賜“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稱天貺節。
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于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荊楚歲時記: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沾邊兒也應辟惡。
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面所謂炒面是用鍋將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
另外山東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干活,不淌汗民謠: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時節是臺灣第二期稻作秧苗期第一期稻作黃熟的時候也是絲瓜、苦瓜、黃瓜、冬瓜的盛產期臺灣周圍的海域是屬于溫水海域,也是溫水魚群的群聚時期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紅魽等漁獲,淡水海域則可捕獲黑鯛。
所謂小暑吃芒果代表這個時節是芒果的成熟盛產期臺南縣白河鎮的蓮田盛產蓮蓬和蓮子,素有蓮花之家的白河鎮每年都會舉辦蓮花節。
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
農夫莫忘晝夜觀天,陰晴風雨,積累經驗。
東南風上不來,上來漫鍋臺。
夜起東南風,下雨就不輕。
六月東風當時雨,好似親娘叫閨女。
東風急溜溜,難過五更頭。
東風刮得急,就要披蓑衣。
雨過東風急,還得披蓑衣。
風急云越急,越急越有雨。
旱了東風不下雨,澇了東風不晴天。
常刮南風忽轉北,風雨齊來到不黑。
常刮北風忽轉南,當夜就是陰雨天。
伏里頂風烏云集,頃刻之間下大雨。
六月好下隔道雨,六月好下牛背雨。
云往東,一場空;云往西,淋死雞;云往南,水漂船;云往北,瓦碴曬成灰。
云彩往東一陣風,云彩往西雨凄凄,云彩往南雨連連,云彩往北一陣黑。
不怕云彩順風流,就怕云彩亂碰頭。
亂云天頂絞,風雨就來到。
云彩亂絞頭,下得沒了牛。
午后西北黑云生,往往下雨還刮風。
云從西北起,狂風連急雨。
云從東南上,下雨不過晌。
早看東南,晚看西北。
厚云連成片,當時把雨見。
云彩接太陽,大雨下三場。
烏云接駕,不陰就下。
黑云接了駕,就要把雨下。
云來接,龍王不得歇。
云彩接太陽,明天下一場。
云彩接老爺兒(太陽),有今兒沒有明兒。
早燒雨,晚燒晴,烏云接日等不到明。
黑云接得低,有雨在夜里;黑云接得高,有雨在明朝。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