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祛風除濕
蠶沙功能祛風除濕本品辛甘發散,可以祛風,溫燥而通,又善除濕舒筋,作用緩和,可用于各種痹證。《千金方》單用蒸熱,更熨患處,以治風濕痹痛,肢體不遂者;若與羌活、獨活、威靈仙等同用,可治風濕寒痹;與防已、薏苡仁、梔子等配伍,可治風濕熱痹,肢節煩疼,如宣痹湯《溫病條辨》,與薏苡仁、滑石、赤小豆等藥同用,以清熱除濕,宣痹通絡,治療濕聚熱蒸,阻于經絡,骨節煩疼的痹癥。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 蠶沙具有較高的營養作用, 并有促進骨髓造血, 保肝, 促進創傷愈合、抗潰瘍和抗腫瘤、降血糖、降血脂等功能, 蠶沙的提取物不僅能提高毛發生長速度, 而且有防止脫發的作用。
2、和胃化濕
蠶沙入脾胃,能和胃化濕,濕去則泄瀉可止、筋脈可舒。
治濕濁中阻而致的腹痛吐瀉轉筋,常配木瓜、吳茱萸、薏苡仁等,如蠶矢湯(《霍亂論》)。
3、疏風止痛
蠶沙辛散,能疏散風寒而止痛。蠶沙配以白芷、大黃能治風寒感冒,偏頭痛。用蠶沙,川芎,僵蠶用于治偏正頭風。有臨床報道以蠶沙配荊芥、川芎、天麻等治療頭風頭疼有較好的效果。 4、祛風止癢蠶沙辛散,外而達表,內而除濕,風疹,濕疹,善祛風濕,止癢,可單用煎湯外洗,或與白鮮皮、地膚子、蟬蛻等同用。
1、可治風濕頭疼:將蠶沙、白芷、大黃各8g,混合一起研成細末,加蔥白15g,與藥粉拌勻,涂抹于患處。
2、治風疹瘙癢癮疹、遍身皆癢、搔之成瘡:把10g的蠶沙,水煎去渣,放涼藥汁,涂抹于患處即可。
3、治風濕疼痛:先將25g蠶沙,煎湯,分成3份,服用時加入半杯熱黃酒即可服用,每日3次。可
4、嘔血、血、大便下血:香沙炒黑成炭,研末,每服3g,每日2~3次,開水送下,療效較好。
5、治風濕熱痹、肢節煩疼: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各15g,蠶沙、連翹、紅小豆、梔子、半夏各9g。水煎,去渣,分3次溫服。病情嚴重者,可加姜黃、海桐皮各6g。
6、治霍亂轉筋、肢冷腹痛、口渴煩躁:蠶沙15g,薏苡仁、大豆黃卷各12g,木瓜、川連各9g,制半夏、黃芩、通草各3g,梔子4.5g,吳茱萸0.9g,水煎,去渣,涼服。
1、決明子蠶砂茶
組成:炒決明子20克、炒蠶砂15克。
制法:二味按比例加大劑量研成粗末。每日用40克置保溫瓶中,沖入沸水適量,蓋悶15--20分鐘后代茶頻飲。
功效:清熱,祛風,勝濕。
主治:①風濕或風濕熱內蘊,清陽被遏而致頭重頭昏,如裹如蒙者。②眼眩赤爛(瞼緣炎),癥見胞瞼邊緣紅赤潰爛,癢痛并作,可見睫毛脫落,甚至瞼緣變形者。
宜忌:脾虛便瀉者忌用。
出處:《中醫良藥良方》
2蠶砂黃柏湯
組成:生蠶砂30克、生黃柏30克。
功效:清利下焦濕熱。
用法:上為末,每服9克,空腹用開水調下。
主治:肝膽濕熱。
3換骨丹
組成:防風、牛膝、當歸、虎骨(酥炙)各30克、枸杞子75克、羌活、獨活、敗龜板、秦艽、萆薢、松節、蠶砂各30克、茄根(洗凈)60克、蒼術120克
用法:酒浸服;或為末,酒糊丸服,皆可。
功效:主治諸風及鶴膝風。
來源:《醫學綱目》卷十二。
4棕灰散
組成:棕櫚皮(燒灰)、原蠶砂(炒)各30克、阿膠(炙燥)22克
用法:上三味,搗羅為散。每服6克,用溫酒調下,不拘時服。
功效:主治妊娠胎動,下血不止,臍腹疼痛。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五四。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