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幾個月以后都需要添加輔食,但是有些輔食寶寶是不能吃的,你知道是哪些嗎?寶寶一歲前不能吃的輔食總結!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孩子在6個月之前僅接受母乳喂養,大概到6個月的時候,就可以添加輔食了。 食物添加原則:嬰兒米粉→菜泥/果泥→肉泥→蛋黃。 6個月初次添加輔食,應該先嘗試嬰兒米粉,接受米粉后,添加菜泥(包括綠葉和莖狀菜),再者就要考慮肉泥了,包括紅肉(豬肉、牛肉、羊肉)和白肉(雞肉、魚肉),再是蛋黃。 但是,食材的種類有很多,并非所有食物都能隨意上寶寶的餐桌。 不可吃粗糧 谷類、淀粉類食物,很容易消化和吸收,且不易致敏,很多家長給寶寶添輔食時首選米粉、稀粥等谷類、淀粉類食物,這是正確的。 粗糧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可平衡飲食,促進牙齒、咀嚼肌的發育,預防齲齒、便秘。至于何時添加取決于寶寶的消化吸
寶寶的第一口輔食,對于新媽媽來說可能會無從下手,甚至還有點緊張?什么時候開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之前注意啥,不愛吃又該怎么辦?這些問題,讓寶貝家姨的金牌月嫂來替你解答。 一、什么時候添加輔食? 1、添加輔食,4個月or6個月? 小嬰兒唾液腺分泌相對的少,4個月才開始逐漸增加,5-6個月分泌量增多。唾液具有消化和抑制細菌生長的作用,同時唾液還有消化酶,主要是淀粉酶分泌增加,能對食物進行初步的消化作用。根據孩子生理發育的特點在4個月前是不能早添加輔食的。 母乳是0~6個月嬰兒最合理的“營養配餐”,能提供6個月內嬰兒所需的全部營養。為滿足其不斷發展的營養需要,母乳喂養寶寶可在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 奶粉喂養的寶寶可以在4個月后開始嘗試輔食,以增加營養獲得。 當然,每個孩子發育是有差異的。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完
3歲前的嬰幼兒對營養的需求是與其生理特點相關聯的。嬰兒剛一出生,就完全脫離了依賴母體吸取營養的寄生生活,轉變為獨立生活。這時孩子的身體十分孱弱,其一哭一動、呼吸、消化、血液循環、排泄以及睡眠等都需要從食物中吸取各種營養素,從中獲得延續,維持生命所必需的熱量。所以說,營養是嬰兒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經醫學研究表明,小兒每公斤體重營養素的需要量要比成人高。成人每公斤體重需要45千卡的熱量,而1歲兒童每公斤體重需要100千卡,為成人的兩倍多。成人每公斤體重需要1.2克蛋白質,3歲前嬰幼兒卻需要3.5克左右,近成人的3倍,從營養素的質量來看,兒童最需要優質蛋白質,依靠它來促進生長發育,增強身體的抵抗能力,所以說,嬰幼兒需要的營養素必須質高量足。 3歲前嬰幼兒的消化系統尚處于發育階段,消化的能力較弱,加之乳牙要在兩歲多才長滿20顆。咀嚼能力很差,所以他
小寶寶吃水果也有很多學問,吃得好身體好,吃的不妥,也會對寶寶健康造成影響。家長們在給寶寶吃水果時,一定要注意以下4個方面。 學問一:掌握食用時間 水果中有不少單糖物質,極易被小腸吸收,但若是堵在胃中,就很容易形成脹氣,以至引起便秘。所以,在飽餐之后不要馬上給寶寶食用水果。而且,也不主張在餐前給寶寶吃,因寶寶的胃容量還比較小,如果在餐前食用,就會占據一定的空間,由此,影響正餐的營養素的攝入。另外,寶寶吃柑橘前后的1小時不宜喝牛奶,不然的話,柑橘中的果酸與牛奶中的蛋白質相遇后,即刻發生凝固,影響柑橘中的營養素吸收。 最佳的做法是,把食用水果的時間安排在兩餐之間,或是午睡醒來后,這樣,可讓寶寶把水果當作點心吃。每次給寶寶的適宜水果量為50-100克,還可根據寶寶的年齡大小及消化能力,把水果制成適合寶寶消化吸收的果汁或果泥,如1-3個月
巧克力 兒童用巧克力過多,會使中樞神經處于異常興奮狀態,容易產生焦慮不安,心跳加快,食欲下降等不良反應。 桔子 桔子中葉紅素含量很高,吃的過多容易產生“葉紅素皮膚病”,可出現嘔吐、惡心、食欲下降、腹痛,腹瀉,甚至引起骨骼疼痛,吃桔子一天最好不要超過中等大小的4個。 葵瓜子 葵瓜子中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孩子多吃會消耗體內大量的膽堿,從而影響肝功能。另外,還可以造成兒童干燥癥。 爆米花 爆米花含鉛量很高,兒童對鉛解毒能力差,常吃,多吃,很容易發生慢性鉛中毒,并造成食欲減退,腹瀉,煩躁及生長發育不良等嚴重后果。 可樂和酸梅粉 可樂中含有咖啡因,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兒童抵抗能力和解毒能
隨著牛奶逐漸走進千家萬戶,關于牛奶的各種“禁忌”說法也隨之而起:牛奶不能空腹喝、牛奶不能和果汁一起喝、牛奶不能加糖喝……還有不少讓人分不清真假的信條,比如喝牛奶會長胖,喝牛奶要加熱…… 其實,很多有關牛奶的“禁忌”未必有充分的科學根據,追究起來,其中大部分都站不住腳。下面我們就一些常見的“禁忌”逐一分析一下。 牛奶不能空腹喝? 很多人堅信,空腹喝牛奶不能吸收其中的營養。然而,一兩歲的寶寶都以牛奶作為主食,沒有人聽說寶寶喝奶之前要先喝半碗大米粥,那么以健康成年人的消化能力,即便飯前喝奶也能很好地消化吸收。事實是:喝一杯牛奶,可以有效緩解饑餓感達一小時以上。 有人說空腹喝牛奶會造成蛋白質浪費,實際上宴席上不吃主食大量吃魚肉類食品才是蛋白質的浪費,而牛奶中含有約4.6%的乳糖,它屬于碳水化合物,會優先分解供能節約蛋白質;此外牛奶中還含
小朋友對于我國傳統的米食制品卻越來越顯得陌生,尤其在城市生長的小朋友對于米飯更是越吃越少。 米為中國人主食 由于時代變遷以及商業社會的忙碌,傳統米食的制作費時費工及現代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中國人的飲食結構和習慣有相當大的改變。生活富裕不免傾向于大魚大肉,而且,隨著面食、冷凍食品蓬勃發展,大家在米食方面的消費也呈現出急速遞減的趨勢。忙碌的家長可能會為了趕時間,而為孩子選擇洋快餐。 事實上,米是中國人的主食,中式傳統米食更深受中國人所喜愛,它不僅具有傳統民俗風味,更富含多種營養素。況且,米制品在制作上極少以油炸的方式,少了一層吸油量多的脆皮,對小朋友而言也比較容易消化吸收。 米所含之營養成分 米是良好的淀粉類食物,其所含之營養素以糖類為主,約占77.7%。由于含有高比例的糖類,所以是主要的熱量來源。此外,米的胚乳
小寶寶輔食怎么吃對?寶寶輔食添加關鍵期怎么做?從添加輔食開始,就意味著小寶寶們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更像個小大人了。添加輔食成了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一環,所以媽媽們更需要掌握好以下添加輔食的技巧!輔食吃對了,你的寶寶可是能比別人聰明一截哦! 一、輔食添加早期 4-6月齡輔食早期以利于吞咽的細滑泥糊狀食物為主每次添加一種食物,觀察3-5天,沒有過敏反應再添加新的食物。第一次添加的輔食量由一個勺尖開始添加,從少到多、循序漸進,讓寶寶有個逐漸適應的過程。如果寶寶對某種食物有腹瀉、皮疹等過敏反應,則暫停喂食這種食物,并在過敏反應消失后再添加新的食物。 第一口輔食建議給寶寶吃米糊。無添加純天然的米糊能讓寶寶更好地適應!而且,米糊沒有什么味道,不會影響寶寶的味覺。如果過早地給寶寶嘗試到味道,對寶寶的味覺發育不是太好哦~會讓寶寶產生味道依賴,越吃越甜,越吃越咸。
3個月以上的嬰兒,維生素顯然不足,人工喂養的小兒,從出生15天起就應添加維生素D、維生素C等。一般在果汁、菜汁中都含有維生素,如胡蘿卜中含有胡蘿卜素,它在嬰兒體內可以形成維生素A,也含有維生素C,所以應多加利用。開始添加時可以上下午各一次,每次一湯匙(約15毫克)菜汁、果汁(橘汁應加水稀釋)喂于兩次牛奶哺喂之間。以后隨月齡增長可添加到5湯匙。添加后要注意嬰兒的消化情況,還要注意輔食的做法是否正確,是否清潔衛生,添加量是否合適等。如果各方面都注意了,一般不會引起消化不良。 4~5個月的嬰兒,生長發育仍很迅速,牛奶中的鐵含量較少,如果不及時添加鐵元素,嬰兒就有可能發生貧血,因此,需要添加含有鐵元素的食品,如蛋黃、棗泥、肝泥等,蛋黃
“寶寶吃飯時毛病太多,不是東看西看不吃東西,就是太挑食,要不就是吃兩口就再喂不進去了。”這些吃飯時的小毛病不僅成了寶寶們的通病,更是媽媽們的煩惱。但是你有沒有注意過自己在喂寶寶吃飯時也有很多“壞毛病”呢?很可能是因為這些錯誤讓寶寶沒有養成好的飲食習慣。如果你意識到就請馬上改正,健康的飲食習慣越早培養越好形成。 壞毛病之吃飯時開電視 如果孩子的注意力被電視屏幕吸引(或專注于聽電視里的聲音),那么他可能不會為吃飯投入太多精力,甚至影響他學習什么是吃飽。專家解釋說,孩子在吃飯時分神會導致他吃的過快,或者什么也不吃。 壞毛病之喂飯時,你的注意力被分散了 給寶寶喂飯的時候,可不能讓自己再做其他無關的事。美國兒童健康學者Franklin博士提醒大家,喂飯的過程是幫寶寶鍛煉用餐
豆腐甘寒,苦瓜苦寒,均能清大熱,清胃降火,對呃逆不止伴有便秘小兒食用更佳。原料:豆腐2塊,苦瓜50克,調味品適量。制作:豆腐切成小塊,苦瓜洗凈,切成薄片,在沙鍋加水適量,用文、旺火交替,煲2小時,至瓜爛、豆腐熟,再加入調味品,即成。一般用鹽、料酒、味精、香油等,調成咸香味,但也可以單獨加鹽,壓住苦味,因食者喜好調配。特點:此湯瓜爛,略有苦澀味。
每個小生命的誕生,都是父母心頭的一塊寶!從得知懷孕的那一刻開始,每位父母都希望下一代能獲得最完善的營養。因此,大多數的小寶貝打從娘胎開始,便不斷地接受來自各方的“特殊待遇”。 隨著社會型態的轉變,有愈來愈多的雙薪家庭出現,使得寶貝們從小就跟著爸爸或者媽媽在外解決民生問題。古有云:“吃飯皇帝大”,對于您的寶貝而言,“吃”不只是一種獲取營養、能量的一種手段、一種動作,更是一門通往健康大道的重要方法。 飲食習慣好壞影響健康 國外研究發現:五歲以下的嬰幼兒會依食物的濃度、熱量,以及自身的飽饑感,自行調整攝食量,以維持一定的總熱量,例如:餐前先給小朋友吃一塊高熱量的蛋糕,則小朋友便會自行減少正餐的食物種類、份量。可是,父母若一昧采用“填鴨式”的
吃什么樣的零食對孩子更有益,法式薯條還是美式薯片?餅干還是巧克力全麥棒?做媽媽的你對于控制孩子的零食有哪些招數?還有哪些知識是你不知道 人們往往認為孩子吃過零食就不吃正餐了。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認為,零食是有益的。 在兒童的飲食結構中,零食扮演著不可代替的角色,幫助兒童攝取多種營養成分。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現在很多孩子喜歡的零食對他們來說實在無益,除去糖分便是脂肪,缺乏必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假設喜歡餅干、薯片的孩子完全拒絕胡蘿卜條和芹菜條,那么請專家教你一些聰明的零食新配方,不但能夠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營養,同時又可以滿足他們的口感需求。當然,你必須有足夠的創造性,能夠把健康的食物打扮得“漂亮”起來。看看以下的建議,也許可以給你一些靈感,試試變換更多不同質感和口味的食物,來滿足孩子無論是
現在,很多父母想給寶寶多吃魚,但又覺得像刀魚、魷魚等魚含太高的膽固醇,不適合小寶寶吃。其實,一般動物性食物,膽固醇的含量都會高一些。在吃這些食物的時候同時吃多種足量的蔬菜水果,就能避免膽固醇過多。只要寶寶不過敏,什么魚都可以吃。品種越豐富,孩子的營養越全面。不過,量的方面要適當。 生魚不能讓寶寶吃 魚沒燒透就不能讓寶寶吃。經常吃未經煮熟的魚或生魚,就有可能患寄生蟲病,出現食欲不振、腹疼、肝腫大、黃疸以及浮腫等癥,嚴重的會引起腹水。因為在鮮魚中,特別是淡水魚中常有寄生蟲。因此在燒魚時,一定要煮熟燒透,不能讓寶寶吃生魚和沒有燒透的魚。 ? 少給寶寶吃魚松 魚松營養價值高,食用方便,而且不用擔心魚刺問題,家長們普遍認為這是寶寶最好的吃魚方式。因此,有些爸爸媽媽讓寶寶大量食用魚松:拌稀飯、拌面條,給寶寶當零食。然而,有研究表
人每天攝入的營養量,大約80%用于神經系統的發展和腦力活動,孕期和嬰幼兒期(0~3歲)早期合理營養的攝入,將受益終生,甚至到老年都能保持良好的營養水平、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尤其是出生后頭半年的營養攝入決定著孩子身體基本的健康水平和智力上最充分發展的可能性。很多的研究表明:胎兒期或3歲以前的營養不良,可導致腦細胞數量、神經纖維樹狀突和神經纖維末梢突觸數量的明顯減少,最終影響腦的最優發育。很多的研究也表明:0~3歲是個體生命中一個充滿機會和奧妙的特殊時期,轉瞬即逝,但卻可能決定著人一生的獨特情感、智慧和品質。那么,現在就開始,安滿和中國的爸爸媽媽們一起為寶寶最佳的人生發展行動吧! 繼續給予乳類,逐步接受多種食物 1、乳類食物依然是2歲以下孩子最重要的日常食物。有條件時,母乳喂養可以持續到2歲。 2、除了母
1 嬰兒輔食又稱為solid foods(固體食物)、補充食品。輔食添加又稱為食物轉換。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在嬰兒出生后頭6個月應進行純母乳喂養,從6個月大(出生后180天)的時候開始在母乳喂養的基礎上添加補充食品。 配方奶喂養或混合喂養的孩子也是這個時候開始添加,當然不一定要精確安排在第180天,早幾天遲幾天也沒關系。 2 滿6個月后再開始添加輔食可以預防胃腸道感染,而且不會對嬰兒的生長發育有不利影響。 即使想早些加,也不要在滿4個月前開始加,因為在嬰兒滿4個月前開始添加輔食沒有明確好處,但有潛在的害處,比如可能引起誤吸、可能引起能量或營養素攝入不足或過多、增加腎臟負擔、增加肥胖風險等。 太遲開始添加輔食也有害處,因為在出生6個月后,母乳或配方奶的營養就不能滿足孩子的營養需求了。 建議最遲
大人需要冬令進補,以強身健體。生長期的嬰幼兒則需要春令“進補”。為什么?春天,萬物復蘇,生機盎然,也是嬰幼兒一年中生長發育最快的季節。所以,孩子們非常需要補充營養和熱量,以滿足生長的需要。 在托兒所,我們不光要為孩子準備營養豐富、營養均衡的一日三餐,還要給孩子制作一些微量元素和維生素豐富、熱量充足、美味可口的營養粥和營養湯等等,給孩子當點心或者配食。我們在實踐中發現,孩子們游戲后、午睡起來時特別愛喝稀飯和湯水。這不僅能補充營養,還能幫助孩子攝入足夠的水分。通常,大人很容易忽視孩子水分的攝入。 熬粥的竅門 1.選材要豐富。 2.五谷雜糧,時鮮蔬菜,各類堅果,動物肉和內臟,魚蝦和豆類都可選用。 3.搭配要按比例 粗糧和細糧,葷菜和蔬菜,糧食和豆類需要按比例搭配。一般的搭配比例為1:1.5~2。粗糧營養雖好,但在粥里比例太多,小孩反而
新華網天津5月1日專電(記者周潤健)1日中午,陪孩子在動物園游玩后,李女士一家三口將午餐地點選擇在了麥當勞。李女士告訴記者:“每到節假日或周末,作為犒勞或獎勵,我們總愿意帶孩子去麥當勞坐一坐。” 記者隨即在天津街頭采訪發現,麥當勞、肯德基里多是三口之家,和李女士有同樣想法的家長還真不少。有關專家表示,家長應讓孩子少食洋快餐,更不能用洋快餐“犒勞”或“獎勵”孩子。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兒童所助理研究員趙霞介紹說,洋快餐自20世紀90年代進入我國以來,一直深受少年兒童的歡迎。 讓孩子們樂此不疲的洋快餐在營養界卻深受指責。一些營養學家將洋快餐稱為“垃圾食品”,或者稱其為損害兒童健康的“定時炸彈”。 趙霞介紹說,洋快餐是一種高熱量的食物,經常吃洋快餐的兒童,能量的攝入會超過身體的需要,多余的能量會轉化為脂肪在體內儲存起來,從而催生小胖墩兒
專家簡介 徐素珍,原北京婦產醫院婦產科護士長、主管護師;中國首位獲得拉瑪澤國際組織認證的分娩導師,美國pat(父母作為孩子啟蒙老師的家庭輔導計劃)愛嬰導師。多家母嬰媒體專欄作家、中央電視臺《寶貝一家親》專家、新浪親子中心特聘專家、父母在線母嬰研究中心專家。著有《徐素珍育嬰寶典》系列圖書。 在北京市婦產醫院從事醫療和護理教學工作二十多年里,一直堅持在醫療護理工作第一線,接觸數以萬計的孕產婦和新生兒。長期從事嬰幼兒的喂養、護理、潛能開發研究和親子教育,致力于將國際先進育兒理念與中國實情結合,入戶家庭進行“一對一”育兒咨詢和指導。 在寶寶快滿四個月的時候,媽媽們要提前考慮如何精心地給寶寶準備第一頓輔食了。那么,應該怎樣給寶寶添加第一頓輔食呢? 我入戶卡卡家的時候,卡卡快滿四個月了。長得不錯,塊頭不大,胖胖的臉,特別可愛。卡卡的爸媽是非常棒的
在孩子的嬰幼兒期,就應喂食各種味道的食物?讓舌頭盡早接受各種味道的刺激,能促進味覺發育完善,產生良好的適應性?所以,年輕的父母要盡早給孩子品嘗多種口味的飯菜? 人的習慣不是生來具有的,是受家庭和社會環境影響而形成和發展的,飲食習慣則主要在幼年時由父母培養。怎樣培養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呢?我們總結了12個規則。 良好的飲食習慣體現在哪里? 在孩子的嬰幼兒期,就應喂食各種味道的食物?讓舌頭盡早接受各種味道的刺激,能促進味覺發育完善,產生良好的適應性?所以,年輕的父母要盡早給孩子品嘗多種口味的飯菜? 每天的食物要多樣,不強迫孩子吃這吃那,更不用獎勵與懲罰手段刺激孩子多吃某種食品?經常使用食物作獎懲,會使孩子增加某種食物的偏愛?孩子生病后,食欲會下降,會不喜歡某種食品,這時,應勸其先吃少量,由少而多,兒童的適應能力很強,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