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養造成的黃疸有兩種情況,一種稱母乳不足性黃疸,一種稱母乳性黃疸綜合征,前者是不及時喂養或添加了母乳以外的飲品而造成的,后者是與母乳中某些物質有關。
母乳不足性黃疸:因為母乳喂養可以增加腸蠕動,促進胎便排出,而恰恰在胎便中含有大量的膽紅素,如果母乳喂養不足,腸蠕動減慢,勢必導致胎便排出遲緩。胎便長時間滯留在腸道內,就會增加膽紅素的肝腸循環,胎便中的膽紅素就會重新吸收入血,使血中膽紅素水平增高,導致黃疸。因此,加強母乳喂養,保證乳量充足,在無指征的情況下,盡量少給孩子添加母乳以外的食品,是減少黃疸的最好辦法。
母乳性黃疸綜合征:病因不十分明確,母乳中所含某些激素抑制了參與膽紅素代謝的酶的活性,導致血中膽紅素代謝障礙,使血中膽紅酶增高,導致黃疸。這類黃疸的特點是出現較晚,消退緩慢。停用母乳3~5天,可見黃疸減退。而再重新喂哺后,黃疸會再度出現。 處理此類黃疸應有醫生指導,因為,需要先排除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病理性黃疸。暫停母乳也是一種辦法,但一定要在停哺期間定時將乳汁排出,以保持泌乳,利于母乳喂養的成功,還可適量地口服葡萄糖水。重者需要醫生指導治療。
早發型黃疸的特點:早發型母乳性黃疸易被忽視,因黃疸出現時間及高峰時間與生理性黃疸相似,即在出生后2~3天出現,并于第4~6天最明顯,然后在兩周內消退,但膽紅素的最高值超過生理性黃疸。
晚發型黃疸的特點:通常所稱母乳性黃疸一般均指此型。出現時間較晚,常緊接生理性黃疸之后發生,與生理性黃疸重疊且持續不退;亦可在生理性黃疸減輕后加重,即常在出生后7~14天出現,2~3周達到高峰,膽紅素可達342μmol/L(20mg/dl),4~12周后下降。
母乳引起的黃疸診斷
母乳性黃疸嬰兒停止母乳喂養2~3天后,黃疸即明顯下降,借此可確定診斷,3天無明顯降低者可排除母乳性黃疸。再恢復母乳喂養,膽紅素可輕度上升,但不會比以前高。嬰兒除黃疸外,一般狀態良好,生長發育正常。診斷母乳性黃疸要排除溶血、感染、肝炎綜合征及膽道閉鎖等其它原因引起的黃疸。
母乳引起的黃疸治療
母乳性黃疸輕者無需特殊處理,黃疸明顯,當膽紅素高達256.5μmol/L(15mg/dl)以上時,可暫停母乳喂養2~3天,改用其他乳制品,必要時可以與光療配合。暫停期間,宜用吸奶器將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分泌,待黃疸減輕或消退后,再繼續母乳喂養,此后,即使有輕度黃疸,也不必再停母乳。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