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寶寶肚子總是鼓鼓的,不太拉粑粑,這讓寶媽們著急,擔心寶寶會不會因為這個生病,那么寶寶積食到底是怎么回事?
總有寶媽在后臺留言問寶寶積食怎么辦?
“寶寶積食了,肚子脹怎么辦?
孩子積食,總不好好吃飯!
寶寶總是噯氣反酸,聽說是積食!
寶寶積食,幾天不拉大便了,
積食還會引起發燒!怎么辦、怎么辦……”
似乎積食隨處可見
傳說中的積食問題總是時常來煩寶媽,但積食究竟是個什么鬼?寶寶積食了又該怎么辦才好?我們今天就來聊聊。
積食到底是什么?
我們先看一下百度百科對積食的介紹: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從介紹里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種中醫定義的疾病名稱,中醫認為孩子吃的過多,損傷了脾胃,導致食物停滯在中焦而形成胃腸疾患。主要表現為腹脹大便干燥、酸臭、噯氣反酸等。
但其實在現代醫學里并沒有積食這個說法,我搜索了各大醫學專業書籍和文獻,甚至連對應的英文單詞也找不到。這意味著在現代醫學的疾病譜里,根本就沒有這個定義,也沒有這個疾病!
那么,這些語句描述的情況到底是什么病呢?
從中醫定義“積食”描述的臨床表現來看,吃太多了,造成食物停滯而出現餐后飽脹、噯氣、上腹燒灼感或反酸的描述倒有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表現之一。
那么,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指排除其他器質性疾病后,出現反復發作的餐后飽脹、早飽、厭食、噯氣、惡心、嘔吐、上腹痛、上腹燒灼感或反酸為主要表現的一組常見臨床癥候群。
這里反復發作是指消化不良的癥狀至少2個月以上,每周至少出現1次,并符合以下3項條件:
1. 持續或反復發作的上腹部(臍上)疼痛或不適,早飽、噯氣、惡心、嘔吐、反酸;
2. 癥狀在排便后仍不能緩解,或癥狀發作與排便頻率或糞便性狀的改變無關(以排除腸易激綜合征);
3. 沒有其他器質性疾病可以解釋患兒的癥狀。
日常護理
這類寶寶要注意在日常護理中調整飲食結構與習慣,去除可能的發病因素。主要包括:少食多餐,避免食用可能加重癥狀的食物,如避免高脂食物、含咖啡因的飲料,非甾體抗炎藥等。
一般不建議用藥物治療,除非飲食和生活方式的調整長期無法改善且癥狀很嚴重,已經影響了寶寶的生長發育。
藥物治療
如果飲食和生活習慣調整都無法改變患兒的癥狀,可考慮用抗酸藥或抑酸藥,如鋁碳酸鎂、復方氫氧化鋁、碳酸鈣口服混懸液等,一般療程為2~4周。
至于促胃動力藥甲氧氯普安因為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因此不宜用于嬰幼兒和長期大量使用。并且目前也沒有證據表明促胃動力藥對于兒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明確的治療效果,因此促胃動力藥一般不推薦。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