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全世界的寶寶到了某一個階段都會開始啃手啃腳,我們也不了解他們的手指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反正就是能不帶停地一直吃。可我們在一旁看著卻有點著急,這一天里寶寶的手接觸太多東西了,一不小心把細菌吃進嘴巴里可怎么辦?但你只要稍微流露出想把孩子的手拿出來的想法,寶寶不干了,像護玩具一樣護著嘴巴里的手,這如何是好?
寶寶愛吃手正常嗎?
之前栗子媽提到過很多次的“口欲期”相信媽媽們已經很清楚了,在寶寶小的時候,小手小腳的運動能力還未成熟,但這時候他們口腔的發育已經很完善了,所以嘴巴成為了他們探索世界的唯一窗口,就像我們成人感知世界的方式是通過看、聽、摸等行為,孩子優先會用“啃咬”這個行為來認識周圍的事物。
在1歲以內這個現象都是很常見的,寶寶平常可能不只是表現得愛吃手,還可能出現喜歡把能拿到的一切東西都塞進嘴巴里,或是愛咬人。
因此如果這個時候我們觀察到寶寶愛吃手,不要覺得寶寶是不是出現了什么異常情況,然后就急著去干涉、想盡辦法不讓寶寶咬東西,他們在當前階段需要通過啃咬來滿足口欲期的吮吸欲望和需求,這是合理的。
其次“吃手”對于寶寶來說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動作,國外的相關實驗證明,這需要孩子手口協同能力非常精準和到位,同時也說明他大腦神經的傳導和連接也在逐步發展。無論怎樣,對于我們來說,“吃手”并不是壞信號,它反而是寶寶成長過程中一個必經階段。
最后從心理上來講,“吃手”也是孩子自我安慰的途徑,當他面對新環境或是陌生人的時候,可能會用這個動作來撫慰自己的情緒。寶寶開始出牙后,因為出牙期特有的牙齦腫痛,他也會傾向于用咬手指頭的方法緩解不適。
什么情況需要戒掉“吃手”?
一般來講,寶寶1歲以內的適度吃手無需我們過度干預,還是順其自然為好,但是很多媽媽們還遇到了以下幾種情況:“睡覺的時候一定要吃手,不吃不睡覺,手指都被他自己咬的變形了”、“不管餓不餓都要吃,手指就跟我們泡水久了一樣,白白的,皺皺的”,這時候我們還是不管嗎?
就栗子媽來看,如果寶寶頻繁吃手已經導致了一些不良后果,例如睡覺不安穩、手指發軟變形等,這時候就可以考慮輕度干預,減少寶寶此時吃手的頻率。還有如果孩子2歲后還是有吃手的習慣,可能是情緒壓力或是安全感缺失導致的,我們需要從心理方式上入手解決這個問題。
另外,出牙期頻繁吃手還有可能干擾孩子乳牙的正常發育,還有可能造成后期牙齒排列不齊、閉合和咬合能力不強等風險。媽媽們都擔心的“病從口入”也不是沒有根據的,如果吃手導致病菌進入寶寶身體引起感染,就可能出現腹瀉、嘔吐等不良情況。
頻繁吃手的寶寶這樣護理
雖然1歲以內的孩子吃手是件正常事,但頻繁吃手依然會有潛在的隱患和風險,如果我們發現吃手這件事帶來的弊端日益明顯,就要采取措施改變現在這種狀態。
保持寶寶手指衛生整潔
為了防止手指上攜帶的病菌通過口腔進入寶寶身體里,首先要幫寶寶勤洗手,或是經常用毛巾擦干凈寶寶的手指。其次按時剪指甲也是很重要,這是為了避免他們吃手的時候劃傷自己。
合理添加輔食
媽媽們可能乍一看會覺得:添加輔食和吃手有什么關系,就像栗子媽在上文里說的吃手意味著寶寶的手口協調能力正在不斷發展,到了6個月以后,如果我們合理添加輔食,孩子就會把吃手這個動作轉變為自己拿食物送進口里,不再只沉迷于天天吃手。
不同輔食能給寶寶帶來不同的味覺刺激,在接觸過其他的味覺體驗之后慢慢寶寶就會不滿足于僅僅吃手,而是會轉而投入豐富多彩的食物世界里,這也完美契合他的饑餓需求和口欲期的吮吸欲望。
用別的安撫物替代
安撫奶嘴和安撫巾都是媽媽們比較常會使用的替代物,雖然安撫奶嘴也有難戒掉的風險,但比起吃手來說,戒掉的難度會低一些,而且只要正確使用就不會有大問題。安撫巾的大小類似于一條手帕,它很舒服、透氣性也很好,有些還會和一個小玩偶連接在一起。寶寶拿著可以啃咬、揉搓,在使用安撫巾之前媽媽最好隨身攜帶幾天,沾上媽媽味道的安撫巾撫慰作用更強。
對于出牙期的寶寶,可以用磨牙棒或是牙咬膠來進行替代,這些物品不僅能緩解不適,對牙齒發育也是無害的,可以放心使用。
多陪孩子玩耍,幫助轉移注意力
很多小寶寶之所以整天沉迷于吃手,就是平常他醒著的時候太過無聊,這時候吃手是最方便快捷的安撫方式了。媽媽們如果平時多逗寶寶玩,或是拿一些他平常喜歡的玩具來吸引他的關注,這時候他忙著和你互動,哪有時間去吃手呢?
這下問題就很好解決了,其實像現在天氣這么好,媽媽們可以在周末或是節假日多帶寶寶出去走走,認識新的小伙伴,碰到他感興趣的時候讓他多摸摸,這也能幫助降低他對吃手的需求。
有些媽媽會用“厭惡情緒”來應對寶寶吃手這件事,就是會在寶寶手指上涂上辣椒水或是黃連水,或是在寶寶手指上套上紗布或是創可貼,據說是個一勞永逸的方法。但現在很多人都不推薦使用,因為覺得會打擊到孩子的情緒,栗子媽覺得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如果媽媽們愿意,也可謹慎使用。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