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未來長得高該怎么避免長高路上的“絆腳石”?大多數家長不了解孩子生長發育的基本規律,你是其中之一嗎?當爸媽的,對孩子的身高體重等都很關心,那你知道你家孩子身高算標準的嗎?
每次出門遛娃遇上其他媽媽,都繞不開,你家孩子多大了?多重多高啊?等話題。
然后再和自家孩子比,這一比就比出差距了。孩子長的快,媽媽暗自高興,如果長得比別人慢,心里又是各種擔心。
有醫院調查顯示,很多家長對兒童生長發育知識的了解嚴重不足,97%的家長不知道孩子生長發育的基本規律。
只要一見孩子身高比其他孩子矮,就開始各種補營養。完全沒考慮去了解一下孩子身高發育的知識,孩子矮可不能和一家孩子比,那是要放在大環境下比較的。
也有媽媽心大,想著孩子吃得好,自然會長高。之后一拖再拖,錯過了長高的黃金時期。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下面這位媽媽幸好發現的早,不然你就是孩子長高路上的“絆腳石”。
明明3歲的時候身高只有87厘米,要比同齡的孩子矮一個頭。當時媽媽沒在意,想著孩子只是發育晚了,指不定一年之后就趕上來了。
可今年都4歲了,只比去年高了2厘米。媽媽這才發現不對勁。趕緊去醫院做檢查,最終明明被診斷患有矮小癥,需要馬上治療。
該院兒科主任介紹,在因矮小就診的孩子中,九成兒童都是10歲以后才想到要治療的。
有的孩子已錯過了成長的最佳時機,她提醒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比同齡人矮小或增長速度慢時,就應該及時就醫。
你家孩子有沒有兩三年都不用購買新褲子,排隊總站在第一排,在班級總坐在第一排,而且每年生長速率低于5厘米的情況。
如果有,那么家長要小心孩子患上矮小癥。
其實,矮小癥就是指兒童的身高低于同性別、同年齡、同種族兒童的平均身高,且每年生長速度低于5厘米者。
據《健康時報》調查的結果顯示,中國有800萬矮小癥患者,該群體以每年16.1萬人的速度遞增。
90%以上矮小癥患兒有自卑、抑郁等不同心理障礙,身材缺陷直接影響了他們升學、就業及婚姻。
兒童矮小癥發病率雖然高,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家長并不了解相關知識、不重視孩子身材矮小的問題。
還有的家長發現了孩子身高發育緩慢的問題,及時的去了醫院。但對孩子問什么會出現矮小癥充滿了好奇。
說孩子營養也跟得上,家里人也都不矮,怎么會有矮小癥呢?
其實孩子患上矮小癥,和先天后天的發育都有一定關系,病因總結有:
① 生長激素缺乏或分泌不足,導致身高不能正常生長。要及時進行生長激素替代治療。
② 家族性矮身材。家里人的平均身高都不算高。
③ 生長激素不敏感或抵抗綜合征,多由生長激素受體基因突變所致,多呈常染色體隱 性遺傳。
④ 骨骼發育障礙:各種骨、軟骨發育不全等,均有特殊的面容和體態。
⑤ 其他內分泌代謝病引起的生長落后。
爸媽可不能病急亂投醫,只有去醫院檢查找到準確病因,才能對癥下藥。
那么家長怎么判斷孩子身高是否正常呢?
在這給各位家長看兩張圖。
這兩張圖是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的0~5歲孩子身高發育曲線圖。
可能會有很多家長看不懂,在這給各位家長解釋先每條曲線的意思。
首先,橫軸表示孩子的年齡,從出生到5歲每個階段都會。對應的縱軸是孩子的身高。身高和年齡的交點會顯示在這5條曲線的周圍,表示孩子身高發育狀態。
其實就是這5條曲線。
最下面的一條曲線為3%,意思是將有3%的嬰幼兒低于這一水平,可能存在生長發育遲緩;
最上面的一條曲線為97%,意思是將有3%的嬰幼兒高于這一水平,可能存在生長過速。這兩種情況都要引起家長的關注。
中間的一條曲線為50%,代表平均值;
15%和85%等曲線,提示在正常曲線中的不同水平。
而我們經常談及的正常值,應該是3%~97%涉及的范圍。所以寶寶如果在這個范圍內都屬于發育正常。
小提示:任何時候,都會有近50%的孩子生長發育指標高于正常值,50%左右的孩子低于正常值,剛好在平均水平的孩子為數極少。所以,千萬不要以“平均值”作為自己心中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
現在你還敢不把孩子身高當回事嗎?
其實,兒童矮小癥發病率雖然高,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家長并不了解相關知識、不重視孩子身材矮小的問題。
根據調查,超過半數家長不知道0-3歲就需觀察兒童身高;
1/3以上的家長沒有科學測量兒童身高的習慣;
3成家長誤認為只要營養跟上了,身高就能追趕上;
70%以上的家長對矮小癥缺乏足夠的了解,不認為矮小可能是一種疾病。
還有令人頭疼的事情就是在寶寶出生后的第一年,幫助寶寶穩定地增重體重。
以下是關于寶寶體重增長的里程碑。
新生兒(1至4周)
這個階段,寶寶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嬌嫩。不要太擔心寶寶剛出生就失去幾盎司——大多數寶寶都是這樣的。一個健康的嬰兒在10到12天內就能恢復出生體重。
嬰兒應該吃:母乳或配方奶。如果嬰兒有過敏反應,請咨詢醫生,因為這可能是你正在吃的東西或你正在使用的配方導致的。
1月大
從現在開始到寶寶6個月大,他可能會一個月長2.5厘米,每周長140-200克。如果喂養順利的話,寶寶的體重會穩步增加。
嬰兒應該吃:母乳或配方奶。喂食時間是不可預測的,而且嬰兒沒吃多少奶也是不確定的。這個年齡的嬰兒應該每天被喂食8到12次,或者大約每2到3小時一次。
2個月大
正常情況下,嬰兒的體重應該是每周穩步增加的。
在某些情況下,嬰兒可能會吮吸不當,有時候你沒有提供足夠的奶。如果你擔心寶寶吃不飽,可以去咨詢一下哺乳咨詢師或者兒科醫生,看看怎樣才能保證寶寶吃飽。
嬰兒應該吃:母乳或配方奶。在他至少4個月大,最好是6個月大之前,不要嘗試引入固體食物。
3個月大
在這個階段,你的寶寶將開始從每周大約170克的穩定增加降低到110克左右。這意味著他這個月的體重將增加1千克左右,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到寶寶7個月大。
嬰兒應該吃:母乳或配方奶。母乳喂養的嬰兒可能比配方奶喂養的嬰兒吃得更頻繁,嬰兒也能會在晚上醒來進食,但不會那么頻繁。
4個月大
在這個月底,有些嬰兒可能開始表現出他們已經準備好接受固體的跡象了。一些現象是:他可以昂首挺胸,可以坐著不動,而且他對你吃的東西很感興趣。從液體到固體的轉變是很微妙的,所以如果寶寶還沒準備好,不要強迫他吃東西。
嬰兒應該吃:母乳或配方奶。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建議寶寶在出生后的頭6個月里只進行母乳喂養,所以暫時不要給寶寶吃固體食物,除非你的寶寶對自己的液體飲食表現出不滿意的跡象。如果是這樣的話,請咨詢兒科醫生。
5個月大
到這個月,嬰兒的體重應該增加一倍。詢問醫生他的身高和體重百分比,以確保他的情況正常。如果寶寶有體重過輕的跡象,找出能幫他增加體重的方法。
嬰兒應該吃:母乳或配方奶,以及一些嬰兒的固體食物。如果兒科醫生認為可以給你家寶寶吃固體食物了,那就去做吧。沒有嚴格的規則來規定應該從哪一種食物開始,只要它是一種濃湯或嬰兒麥片,與母乳或配方奶粉的濃度幾乎一致就可以了(選擇全麥麥片而不是白米)。如果寶寶對固體食物明顯不感興趣,那就等上一個星期再試一次。
6個月大
從第6個月開始,嬰兒將每月長1.3厘米,每周增加85-140克。
嬰兒應該吃:母乳或配方奶和固體食物。如果你還沒有給寶寶嘗試固體食物,現在是時候了。你最好在寶寶嘗試新食物后等待大約三天。如果發生過敏反應,則更容易鑒定出原因。腹瀉或皮疹是食物敏感性的指標。(請注意,嬰兒通常需要接觸一種食物多達10次,才能嘗出它的味道。)
7個月大
嬰兒的體重每月將穩步增加1千克。多爾戈夫博士說,如果他的體重減少了,或一個月里體重增加超過3千克,請咨詢醫生。
嬰兒應該吃:母乳或配方奶并嘗試混合肉、蔬菜和水果。如果你自己做嬰兒食品,不要害怕嘗試調料。因為他在喝母乳的時候已經習慣了不同的口味!
8個月大
嬰兒在1歲時體重應該增加3倍。
嬰兒應該吃:母乳或配方奶,濃湯,還有一些手指食物。試試炒雞蛋和小塊(約1.3厘米)的煮熟的意大利面、蔬菜、肉丸、奶酪和成熟的水果。
9個月大
為了保持寶寶的體重增加,在早餐和午餐之間,午餐和晚餐之間再給寶寶吃點零食。
嬰兒應該吃:母乳或配方奶,更多的濃湯,以及大量手指食物。你可以讓他吃你盤子里的任何東西,只要這些食物沒有危險。
10個月大
寶寶可能會在地板上爬來爬去,在桌子、椅子或你的腿的幫助下試圖站起來。爬行消耗了大量的卡路里,所以體重的增加可能開始有所減緩。
嬰兒應該吃:他已經習慣了的手指食物。多爾戈夫博士說,可以嘗試引入綠色蔬菜、更堅硬的水果,比如蘋果,可以切成小塊以及小面條。在這個階段,你的寶寶依然在喝母乳或配方奶。
11 - 12個月大
這兩個月是你努力養孩子的最大回報。到寶寶1歲生日的時候,他的體重可能會是他出生時體重的三倍,在他進入學步期后,他很快就會邁出人生中的第一步。
在這勸各位家長,要注意孩子身高發育,別耽誤了孩子的最佳治療時機,給孩子的一生造成悲劇。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