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練習趴?
經常聽有的人說月子里孩子那么小練什么抬頭?孩子因為胖所以翻身困難就算了?還有的人說我的孩子從來就沒爬過,照樣會走路,順其自然就行了?三個月抬頭、四個月翻身、八個月爬行這些發育如果沒有順利過渡需要幫助孩子練習嗎?
健康是把孩子養好的唯一標準嗎?我只想說,健康只是孩子沒有重大疾病或者不怎么生病,但是這個養好的標準定的太低了。
為什么要讓孩子多練習抬頭、翻身、爬?
為什么練習趴?
趴,是嬰兒出生后前幾個月最大的一個進步,是頸部肌肉的發育。練習趴可以讓頸部力量增強。讓孩子練習趴,抬頭,即使只能抬起一兩秒,也可以讓他看到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這種經常的鍛煉,在他4個月左右,就可以用手肘撐起頭和胸部。這樣他就可以自由的控制自己觀察周圍的世界,而不是只能盯著嬰兒床或者上方的床鈴,或者空蕩蕩的枯燥的房頂。練習趴是為了以后翻身、爬行、坐立、站立等等一切大運動的基礎。
為什么要練習翻身和爬
很多父母覺得,翻身和爬有什么難的,6個月不會爬,8個月還不會嗎,10個月不會又怎么樣,一樣不是還會走路?
有一個例子:一個在南方出生的寶寶,因為6~7個月大的時候,剛好是南方的冬天,雖然室外的溫度沒有北方冷,但是室內的溫度很低,每天穿著很厚的衣服,所以根本沒有學會爬。這個孩子到4、5歲的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左右顛倒,比如3、7、C的書寫總是反著寫。可能左右、上下顛倒是4、5歲孩子常有的現象,但是到了上小學還是一樣,看詞語、看數字總是順序顛倒,上高中的時候還會把一個句子中的詞匯念顛倒,常常影響考試成績。還有些孩子打了以后常常會發脾氣、情緒控制能力較差,這與大腦前廳的發展有關系。
這些問題,對于一個健康的孩子來說,根本引不起家長的注意,也不會有一個4、5歲大的孩子的媽媽因為孩子經常顛倒而想到是因為孩子在嬰兒期不會爬有關聯,長大了成績不好也會以為是孩子自己不夠努力或者智商沒有別的孩子高。
其實很多孩子長大了的一些問題都是因為感統失調!
什么是感統失調?
什么是感統失調?“感覺統合”理論是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愛爾斯博士與1969年提出來的,感覺統合是指機體在特定的環境內,有效的利用自己的身體各個感覺器官,以不同感覺通路從環境中獲得信息并輸入大腦,大腦再對輸入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包括解釋、比較、增強、抑制、聯系、統一),并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
感覺統合失調,就是我們常說的“感統失調”。是指外的感覺刺激信號,無法在大腦神經系統進行有效的組合,從而使機體不能和諧的運動,久而久之形成各種障礙并最終影響身體健康的狀態。
有數據顯示,現代化都市家庭中有30%甚至更多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感統失調問題,感統失調的成因,可能有剖宮產的原因(嬰兒出生時腦部沒有經過產道的正常擠壓),也可能有嬰幼兒時期運動、感覺、觸覺能力發育不良等原因。
所以我們一定要趁早激發孩子的動覺能力。比如4、5個月的孩子會翻身,身體的平衡技能會發展的更好,在運動中(包括跑、跳、踢球、打球、過平衡木)會表現的很好,比如又快又穩、身體協調、手眼及手腳配合好、平衡能力強等;對空間、平面位置的定位能力也強。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練習趴、翻身、學爬以及更多的肢體協調動作對孩子身體發育的如此的重要。
不要錯過這個最好的學習期
翻身、爬對于5個月和8個月的嬰兒是個巨大的挑戰。孩子的發育就是不斷的迎接挑戰,戰勝挑戰,突破自己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
認知,感受自己的身體;
指揮,協調全身一起運動;
堅持、努力,磨煉意志和膽量;
不能達到目標時該怎么應付;
借助行動形成自己的意志——要養著躺還是趴著,要仰著睡還是趴著睡(這些動作,都是嬰兒掌握的第一個主動權)。
因為挑戰是巨大的,翻身和爬就成了對大腦的強烈刺激,5個月、8個月是大腦和肢體相應能力養成的關鍵時期,嬰幼兒努力的學習,樂此不疲。
但是一個孩子突破了一個更高難度的運動,1歲多的孩子會走路了,他還能熱衷于爬嗎?這時候大腦帶來的刺激的初級運動已經被更高級的身體協調運動所取代,翻身和爬這些初級運動已經不能給大腦帶來相應的強刺激了。
有調查顯示,感統失調的兒童,90%以上不會爬行或者爬行時間很短。還有一些問題,包括肢體動作上的、情緒上的、性格上的,在孩子小的時候感覺不到,到小學以后就會慢慢表現出來。日常生活中有些孩子總是在某些地方與別的孩子不一樣,這可能就是因為在嬰幼兒期沒有爬夠、沒有動夠。
所以拋開那些“順其自然”的理論吧,讓孩子運動起來,不要給自己懶找借口,如果孩子自己沒有那么主動,那么就多幫幫孩子練習。孩子的成長并不是方方面面都是“順其自然”。什么都順其自然,要家長干嘛。有一個寶爸說,要那么費事啊,孩子不是一生下來放養幾年就都會打醬油了嗎。做夢!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