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媽媽們聊到了怎么看寶寶吃沒吃飽的問題,但依然還是有很多媽媽沒有搞清楚適量喂養的概念,不知道“喂多少,喂多長時間,什么時候停止喂”。所以今天我們來談談過度喂養的話題,是不是寶寶吃的越多就一定長得越快呢?
過度喂養的危害
從寶寶生下來開始,吃飯就是個大問題,吃的越多也總是和長得越高、身體棒棒聯系在一起。我們傳統觀念都認為小孩子白白胖胖的能招喜氣、是福相,特別是家里老人。
所以媽媽們在母乳時期就會經常擔心:寶寶還能吃,那肯定是我奶水不夠;添加了輔食之后,就開始跟周圍的小孩比,感覺自己家寶寶吃的特別少。其實,這都是不正確的觀念。
首先,我們來看看過度喂養可能會寶寶造成的傷害:
對于母乳寶寶來說,過度喂養最常出現的后果就是會頻繁吐奶,這時候可不僅僅是輕度程度地漾奶或是溢奶,很可能是比較嚴重的噴射狀吐奶。而且寶寶的胃容量有限,過量的奶會積壓在消化道里,導致嘔吐、胃食管返流或是腹瀉、水樣便的情況。
當然,還有寶寶會出現脹氣和腹痛的情況,這也可能是過度喂養導致的,關于這條詳細可以看栗子嗎之前寫的《寶寶肚子總是氣鼓鼓,如何幫TA消消氣?》。
兒童時期肥胖
如果嬰幼兒時期家長總是過度喂養,孩子童年時期出現肥胖癥的概率也會上升,肥胖癥會進一步導致血壓增加、血糖上升,免疫系統疾病或是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也會相對增加。
最可怕的問題是,由于過度喂養導致的消化負擔最終可能會演變成大腦部位缺血,因為消化道處需要不斷地血液循環來進行營養消化,這樣寶寶身體里有限的血液和氧氣都集中到了消化道,而大腦處就會不足了,這十分不利于孩子早期大腦和智力的發育。
體重減輕或是沒有變化
看到這條,媽媽們肯定會問了,吃得越多怎么會體重沒變化呢?因為就像我們大人一樣,要是一日三餐每頓都吃的很撐,慢慢地食欲也會下降,胃的消化功能也會不堪重負而罷工,這都有可能導致寶寶體重增長變換、甚至停滯。
合理喂養真的那么難嗎?
其實媽媽們都知道過度喂養不好,但耐不住總有家里人在旁邊說:你看那家孩子吃多少?我們家孩子吃多少?俗話說的好,我們要擺事實講道理,到底寶寶怎樣才能合理喂養呢?
跟家人溝通:吃得多并不意味著吃得好
下面這張圖是寶寶1歲前胃容量的實際大小,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寶寶直到6個月之前,胃容量就相當于一顆草莓的容量。孩子是不懂吃飽是什么含義的,而且胃也能在后天慢慢被撐大,所以如果一開始媽媽就不重視適量喂養,我們就會發現孩子越吃越多。
所以在一開始我們就要跟家里人溝通清楚這個事情,寶寶的胃只有這么大,很多情況下他絕對是已經吃飽了,并不存在我們把孩子餓著了。一般來說,判斷寶寶是否過度喂養的指標就是看體重是不是按時增加,6個月以下寶寶體重=出生時體重+月齡*0.7,媽媽們最好一個月算一次;7-12個月的寶寶體重=6kg+月齡*0.25,最好每2-3個月算一次,或者也可以根據寶寶的生長發育曲線進行查看。
體重增加過快或是過慢都是值得媽媽關注的信號,有情況需要及時向醫生反映。現在手機上也有很多APP,能幫助我們查看寶寶的生長發育情況。栗子媽現在用的比較順手的就是growth這款軟件,沒有什么多余的廣告,只要輸入相關的寶寶數值,就能自動生成生長曲線,還能看到寶寶目前的成長進度與正常的平均數值的對比,IOS和安卓手機都可以下載。
寶寶到底吃多少算吃飽?
一般情況下,寶寶的喝奶量大概是這樣的:3個月以內,每次喂大概30-60毫升,一天喂6-8次;3-6個月每次的奶量略微增加,大概在120-150毫升,每天喂4-5次左右;6個月以上,添加輔食之后,最好還是能保證每天600ML左右的喝奶量。
母乳喂養的寶寶還需要看寶寶的大便狀況,吃奶后的情緒和精神狀態,換尿布的頻次,就像栗子媽說的,如果媽媽有母乳的條件,最好不要考慮隨便引入奶粉,大部分情況下我們的奶水是能夠滿足寶寶需要的。如果寶寶是奶粉喂養,要特別注意奶粉的沖調比例和量。
如果寶寶已經開始添加輔食,媽媽喂食的時候不要和別的寶寶比,每個寶寶的食量都會有差異,不一定吃得多就意味著吃得好。剛開始添加輔食的時候建議先從半勺或是一勺開始,在逐漸過渡到一天一頓、一天兩頓,最好和我們平常午飯和晚飯進食的時間一致,只要根據寶寶的出牙情況由細到粗合理添加輔食,也不會存在餓著寶寶的情況。
遠離不健康的食物
在添加輔食方面,媽媽們還要注意從寶寶的月齡和出牙情況出發,少提供一些過于精細的食物,這樣不能合理訓練寶寶的吞咽功能,如果寶寶能學會細嚼慢咽地吞下食物,自然會產生飽腹感,也不會吃太多。
同時高糖、高熱量的食物還是盡量保持適量給寶寶添加,媽媽們有時候總是拿零食作為給孩子的獎勵手段,這也是很不可取的方法,盡量還是讓寶寶吃正餐,少食多餐。
其實母乳喂養的媽媽不用過于擔心,一般情況下很少會出現過度喂養的問題,如果寶寶已經開始添加奶粉,或是是完全的配方奶喂養,就需要格外注意。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