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身高與生長激素的分泌密不可分。生長激素不僅能促進骨骼、肌肉締組織以及大發育還能促進內臟的生長發育。所以如果生長激素分泌過少,就會造成寶寶身材矮小。 而睡眠對于生長激素的產生是很關鍵的。 生長激素的分泌有其特定的節律,即人在進入慢波睡眠(深睡)一小時以后逐漸達到高峰,一般在22時至凌晨1時為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因此,你如果希望寶寶長得高,寶寶睡覺最遲不能超過晚上21時,使寶寶盡快進入慢波睡眠,緊緊抓住生長激素的分泌高峰期。 舒適睡眠ABC A、適宜的睡眠環境 臥室光線要暗,溫度適宜,環境安靜。寶寶睡覺時,你可以放輕柔的催眠曲。 1歲以內的寶寶不要用枕頭。 B、良好的睡眠習慣 盡量少讓寶寶看電視,特別是睡前不看電視,以免大腦興奮而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 睡前不給寶寶加餐,以免血糖水平提高,導致胰島
專家提醒家長們應該正確調整好孩子的作息時間,在寶寶午飯的時候別讓他們吃得過飽,寶寶晚睡前不要能做劇烈運動。 寶寶睡覺前不要劇烈運動 婦幼保健院醫師張詠梅說:“通過觀察發現,一般不愛睡覺的寶寶多是精力旺盛、敏感好動的寶寶,這些寶寶往往在嬰兒時期就表現出旺盛的活動量。同時,這些寶寶睡覺都比較輕,輕微的一些響動都會引起他的注意和好奇。” 張詠梅說,對于這種類型的寶寶,除了通過醫院的治療幫助恢復正常睡覺時間,父母更應該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上給予關注。 比如寶寶的生理特點是興奮大于抑制,就晚上睡覺而言,如果晚間進行較為興奮的活動,寶寶就久久沉浸于興奮當中而不易入睡。再有,晚間的活動過多,過雜,也將會起到同樣的效果。初次的獨立睡覺,寶寶會產生與父母的分離焦慮,所以要在分睡前為寶寶進行一些情感鋪墊。 適當調整家
小嬰兒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所以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好的睡眠質量。家長們要知道,寶寶的睡眠好壞與睡眠姿勢緊密相連。那么,寶寶究竟該采用哪種睡姿最好? 仰臥睡姿 一般中國的父母都習慣于讓嬰兒采用仰臥的睡姿,仰臥時便于父母直接觀察嬰兒臉部的表情,寶寶的四肢能夠自由地活動。但是仰臥時寶寶容易發生嘔吐,由胃反流到食道的食物吐出后,會聚積在寶寶的咽喉處,不易由口排出,較易嗆入氣管及肺內,發生危險. 另外對寶寶的呼吸不利,由于受重力影響,喉部會阻擋呼吸氣流自由進出氣管口,一旦氣流阻力增大,寶寶在仰睡時呼吸就會有雜音(鼾音),造成呼吸困難,對原本呼吸就不順暢的嬰幼兒不合適。 俯臥睡姿 父母普遍認為,小嬰兒趴著睡容易阻礙寶寶呼吸引起窒息。其實剛出生的新生兒就具備了自身防御的能力,當臉朝一側俯臥時,他會本能地將口鼻露出來,舒暢地呼
在寶寶5、6個月大的時候,唾液腺開始發育,可是由于這時候也添加了輔食,可刺激唾液的分泌和唾液腺的發育,由于寶寶口腔容積相對較小,吞咽調節的功能比較差,所以出現流口水的現象。 隨著年齡的增長,此現象逐漸消失,但每當長出新的乳牙時,由于刺激了唾液腺,分泌量會相應增多,此時又會流口水,這些都是屬于正常的生理現象。 各種口腔炎、舌炎和咽炎、扁桃體炎都可以刺激唾液腺,引起流口水,當疾病痊愈后,不再流口水。持久的流口水常見于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先天性腦發育不全、腦炎或腦膜炎后遺癥,這是由于腦部有病變,使調節吞咽口水的功能發生障礙所致。 無論是長時期或短期流口水,都會使兩側口角發生糜爛,下頜部皮膚經常浸漬著口水,皮膚發紅,形成濕疹或表皮破損潰爛,并可繼發細菌感染,因此要使局部皮膚保持干燥,必要時帶圍涎布。如果流口水是由疾病引起的,那就應該對疾
3、4個月的寶寶已經可以吃一些輔助食品,這時候唾液的分泌量自然而然也就增加了,可是寶寶吞咽口水的功能尚未健全,牙槽較淺,閉唇與吞咽動作還不協調,因而常出現流口水現象。 孩子到了6-7個月以后,由于正在萌出的牙齒常常刺激口腔內的神經,造成唾液的大量分泌,又會出現流口水現象。因此,6個月前后的嬰兒如沒有其他不舒服,流口水大多是生理現象。等到孩子吞咽功能發育完善,這種生理性的流口水現象就會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可是,如果你的小寶寶患了口腔炎、舌頭潰瘍等疾病,唾液的分泌急劇的增加,而且因為口腔及咽部疼痛得厲害,常常造成咽口水困難,這種病理性的流口水,常表現為口水突然增多,而且是黃色或粉紅色的,有臭味。如果是這樣,應立即去醫院找醫生就診,而千萬不能延誤病情。
小寶寶每一個成長的腳步都需要家長的細心呵護,本文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在訓練寶寶扶站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寶寶學會扶站要分兩個階段: •8個月時:父母扶著孩子雙手,能從座位站起來; •9個月時:從扶著父母雙手站起逐漸過度到自己能扶著東西站起身。 站立時間不限(不能過長),但次序一定要對。 在小兒坐的穩當、爬的靈巧后開始向直立發展,此時家長可扶著小兒腋下讓他練習站立,或讓他扶著小車欄桿、沙發及床欄桿等站立,成人可用玩具或小食品吸引小兒的注意力,延長其站立時間。在以上練習完成較好的基礎上,可讓小兒不扶物獨站片刻。也可在小兒坐的地方放一張椅子,椅子上放一個玩具,大人逗引他去拿玩具,鼓勵其先爬到椅子旁邊,再扶著椅子站起來。大人是小兒扶站的最好“拐棍”,必要時可站在小兒旁邊,讓小兒抓住成人的
當寶寶7到8個月大的時候就的可以在家長們的幫助下開始學坐了。不過大家一定要注意,過早學坐是不好的。因為這時寶寶的骨骼含鈣鹽較少,脊柱柔韌性大,特別是6個月以前的寶寶,脊柱和背部肌肉缺乏支持能力。要是讓寶寶勉強學坐,脊柱發育容易變形,日后坐站都會無力。 母體內的胎兒受到子宮空間的限制,以及為了日后順利從產道娩出,全身的許多骨骼是軟骨,出生后,逐漸變粗變長,演化成硬骨,這個過程一般要持續到22~25歲才最后完成。 因而,嬰幼兒的骨骼硬度差彈性大,容易變形;同時肌肉的力量不足,不能耐受過強的運動。過早學坐,可影響脊柱的發育,引起畸形,過早學走,可能導致下肢彎曲畸形,牽手向上走路,由于孩子肘部橈骨小頭的環狀韌帶薄弱,還可能發生橈骨小頭半脫位。 有人聽說患軟骨病(佝僂病)的孩子走路遲,便認為早些讓孩子走路就可以預防這種病。其實,軟骨病是由
小寶寶一天天的長大,而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是家長們對希望看到的事情,不過大家要長大孩子的成長是離不開家長的細心照顧的,本文我們就來看看寶寶在學坐階段我們要注意什么? * 發展時機:6至8個月。 * 發展狀況: 一般來說,6個月至6個半月的嬰兒時期,寶寶會開始學會獨立的坐姿,但是如果傾倒了,就無法自己恢復坐姿,一直要到8至9個月大時才能不須任何扶助,自己也能坐得好。 * 會坐意味著什么:寶寶會坐得穩了,表示其骨骼發育神經系統、肌肉協調能力等發育漸漸趨于成熟。當然,此時寶寶的勁部發育也慢慢穩定了。 * 關于骨骼的問題: 在寶寶學會坐的時候,父母應該特別注意寶寶坐的時間不宜太久,因為這個階段寶寶坐的脊椎骨尚未發育完全。如果長時間讓寶寶坐著,容易促使脊椎骨尚示發育完全。如果長時間讓寶寶坐著,容易讓脊椎側彎,發生生長發育的損
寶寶到了6、7個月大時,肩部、背部、腰部已漸漸強壯,因此從翻身到坐起是連貫動作的自然發展;通常寶寶會先靠著呈現半躺坐的姿勢,接下來身體會微微向前傾,并以雙手在兩側輔助支撐。 1、周圍沒有支撐物; 2、雙手不能支撐借力,使身體能坐穩; 3、背部挺直,不能呈“貓背”狀; 4、每次坐的時間不限(不能太長),但姿勢要對。
現在的很多年輕的家長都不愿意寶寶在地上練習爬行,生怕寶寶爬行時弄臟手足或傷及身體。其實只要細心照看,爬行對于寶寶來說是大有益處的。 對嬰幼兒來說,爬是一種極好的全身運動,因為孩子在爬行的過程中,頭頸抬起,胸腹離地,用肢體支撐身體的重量,這就鍛煉了胸腰腹背與四肢的肌肉,并可促進骨骼的生長,為日后直立行走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此外,爬行時要比坐著多消耗一倍的能量,比躺著 多消耗兩倍的能量,這對孩子的成長無疑是有益的。 爬行對孩子心理的發展與智力潛能的開發也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孩子在襁褓中時,視聽范圍略有擴大,但由于基本是靜止的,得到的刺激仍然不多。而當孩子在爬行時,姿態由靜到動,范圍由點到面,思維、語言與想象能力也相應地得到了發展與提高。美國費城某研究所的調查表明,爬行可促進嬰兒的大腦發育,開發兒童的智力潛能,對加強手和腳的協調能力有極大的益處
小寶寶要健康成長,就得攝入足夠的營養,可是有的小寶寶卻出現了厭奶的現象,這是怎么回事呢?家長們又該怎么辦? 厭奶分為兩類:生理性厭奶和病理性厭奶。大多數寶寶屬于生理性厭奶,醫生們普遍認為生理性厭奶無需治療,過一段時間會自愈。可是眼見著寶寶每日奶量攝取不足,爸媽的心情焦急萬分,確實需要給他們支支招哦。 發招:注意力分散 到吃奶的時間了,可小家伙還賴著玩那一堆玩具;吃著吃著,聽見點動靜,小腦袋就開始左右晃動,眼睛也開始東張西望,再也不肯繼續吃奶;吃奶的時候,吃吃停停,跑起“馬拉松”;有的時候,寶寶吃奶還會做些難度很高的“體操動作”…… 應對1:掃除來自外界環境的干擾 (1) 有條件的情況下,喂奶時房間里最好只有媽媽和寶寶,平時有很多人陪著寶寶玩耍
媽媽們在給孩子轉奶的時候,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本文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面對轉奶的問題,專家是怎么說的。 guest:寶寶剛4個月,一直母乳喂養。因為我馬上要上班了,開始考慮給她加配方奶粉。但是發現她不是很情愿吃(她可以用奶瓶),等她餓了不得不吃的時候,就會大量嘔吐,好象吃多少就吐多少是的,有時間隔一兩個小時她還能吐出來,我給她換了兩個牌子的奶粉都不行。請問:我該怎么辦? 而且現在我發現她有是吃完母乳或喝完水后有時也會吐,甚至會從嘴里噴出幾大口奶來,但是她以前卻很少吐奶,她的大便次數也一直偏少,大約2-3天一次,去醫院化驗大便形狀正常。請問:這會不會有什么問題? 她現在也不吃輔食,象米粉,蛋黃都不吃,用舌頭頂勺子,喂進出就吐,試多少次都不行,每次都大哭大鬧的。請問有什么辦法沒有? 專家:母乳喂養的孩子對母乳有一種嗜好,不太愿
家長們就怕孩子的營養跟不上回影響健康發育,所以都是千方百計的補,本文我們就來看看孩子缺鋅會有什么表現,我們有能怎么預防孩子缺鋅。 寶寶缺鋅的表現通常為 (1)喜歡吃泥土、煤渣、紙張、墻皮、雞蛋皮等。也就是說,喜歡進食非食物性異物,醫學上稱為異食癖。 (2)長期食欲不振、厭食、拒食。 (3)生長發育速度緩慢,但需排除遺傳性疾病及某些藥物中毒等。 (4)復發性口腔潰瘍也是缺鋅的癥狀之一。 (5)經常發生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每年不少于10~12次。 (6)有肢端皮炎、慢性濕疹、痤瘡,外傷后創傷面不易愈合。 這些癥狀是常見的臨床表現,必要時可去醫測定身體中鋅的含量,有助于疾病的診斷。 隨著月份的增長,母乳中的鋅含量也逐漸減少。嬰兒不斷地生長發育,就需要豐富小兒食品的種類,單一的食品往往會造成鋅的缺乏。一般動物性食物除脂肪和蛋白外,鋅的含量均
鐵是我們身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所以很多家長都會注意給孩子補鐵,其實,只要我們選對食物就能補充鐵元素。 多吃富含鐵元素的食物 如肝、腎、血、心、肚等動物內臟,含鐵特別豐富,而且吸收率高。其次為瘦肉、蛋黃、河海產品,如魚子、蝦子等動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中,以紫菜、海帶、黃豆、黑豆、豆腐、紅棗、黑木耳等含鐵高,但吸收率沒有上述動物性食物高。植物性食物,如能同肉類或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共同進食,可大大促進鐵的吸收。 多吃富含優質蛋白質食物 如瘦肉、蛋等,可促進鐵的吸收。 適當吃些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如韭菜、芹菜葉、柑桔、獼猴桃、番茄、大棗、柑以及其他各種新鮮蔬菜等。維生素C可大大促進鐵的吸收。 食用“鐵”強化食品 例如“鐵”醬油,強化“鐵”的豆漿、奶粉、米粉等。這些食
為了寶寶的健康很多家長都成長“生怕孩子補不夠”的心理,所以導致補過的現象,本文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孩子在生長發育的時候到底需要多少維生素D。 孩子到底需要多少維生素D 維生素D是人體內一種脂溶性維生素。這是一種與鈣息息相關的維生素,其主要功能有促進腸道吸收鈣質;促進鈣、磷代謝,調節血鈣水平等作用。在市場上,長久不衰、各種各樣的魚肝油就是富含維生素D的補充劑。 小兒對維生素D需要量的個體差異很大,一般地說,從嬰兒出生到16歲,每天維生素D攝入量為400國際單位,就能滿足小兒正常發育的需要。生長發育快的嬰兒,每天服400-800國際單位維生素D;早產兒、雙胎可增至2000國際單位;經常戶外活動的小兒,如每天受日光照射30分鐘至兩小時,一般不會缺乏維生素D。 什么原因會造成維生素D中毒 造成維生素D中毒的主要原因有:短期內多次給予大劑量維生素
家長都怕孩子缺鈣,所以都會千方百計的給寶寶補鈣,那么到底寶寶們每天都需要多少的鈣呢?本文我們一起來看看。 2000年出版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中所提供的數值如下: 年齡組(歲)鈣攝入量(毫克/日) 0-0.5歲 300毫克/日 0.5-1歲 400毫克/日 1-4歲 600毫克/日 4-7歲 800毫克/日 補鈣三計 一生之計在嬰幼兒期 一:嬰幼兒對鈣的需要更為急迫。嬰幼兒體內的鈣,每隔1~2年要全部更新一次,而成人體內的鈣更新一次需10~12年。 二:嬰幼兒時期缺鈣,對身高的影響很大。假設一個成年人的身高為165厘米,除去50厘米是在媽媽子宮內成長的,后天共長高115厘米。這115厘米中的1/3(36.6厘米)是在2歲以前生長的。 三:從牙齒的發育來看,2歲半時,20顆乳牙就出齊了,恒牙的牙胚也
寶寶4個月左右的時候就可以給他們添加輔食了,這時候除了能讓寶寶飲用果汁外,還可將水果進行加工做成糊狀制品給寶寶食用。 (1)蘋果泥:取新鮮蘋果洗凈去皮核,切成薄片,與適量白糖或蜂蜜同入鍋煮,稍加點水,先強火煮沸后,中火熬成糊狀,用勺子研成泥。煮一次應為食3天的量,開始每次1/2湯匙,以后逐增。小兒腹瀉時吃點蘋果泥有止瀉作用。 (2)香蕉粥:備香蕉1/6根,牛奶一大匙,蜂蜜少許,把香蕉洗干凈后剝去皮,用勺子背把香蕉研成泥狀,然后放入鍋內加牛奶混合后上火煮,邊煮邊攪拌均勻,停火加入少許蜂蜜。這對小兒便秘尤為適用。 (3)山楂醬:取山楂適量,洗凈去核,與白糖、水共煮,煮至糊狀,用勺子研成泥,放涼后每天服用少許,有消食助消化的功用。 (4)西瓜糊:將西瓜去籽,用小勺在容器中研碎,對于夏天的孩子有消暑利尿作用。 (5)梨醬:將
輔食是寶寶健康成長中的必備品,現在在嬰兒食品專柜上,琳瑯滿目地擺滿了各式各樣罐裝的蔬菜泥,那么什么樣的彩泥最適合寶寶呢? 不少媽咪問,商店里賣的這些罐裝菜泥與家庭里自制的菜泥有什么不同?小寶寶是不是一定要吃菜泥才能長得壯實? A、小寶寶為什么要吃菜泥? 據一項權威的調查表明,月齡在6個月以前的中國嬰幼兒與歐洲發達國家同樣月齡的嬰幼兒相比,體質各方面都不相上下,可當大于6個月后,中國寶寶與外國寶寶在體質、身高等各方面開始拉開距離,大多中國寶寶往往顯得弱不禁風,外國寶寶卻很強壯、健康。這是為什么? 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寶寶在換乳期沒有均衡地吸收各方面的營養,不是缺這,就是缺那。 小寶寶的換乳期是指從嬰兒出生第4個月到一歲左右這段時期。因為這一時期小寶寶的主要食物開始由液體(母乳、牛奶等)過渡到固體(飯菜等),中間約有半年左
嬰兒營養米粉是很多寶寶的主要輔食,很多家長在給寶寶選購和和食用嬰兒營。養米粉的時候都有很多疑問,本文我們就一一為大家解答。 寶寶吃嬰兒米粉應該吃多長時間? A:小寶寶在出生后前3個月里唾液腺非常少,唾液腺中所含的淀粉酶和消化道里的淀粉酶也是相當少的,如果這個時候就給寶寶喂嬰兒米粉,很不容易消化。一般來說,在寶寶4個月時,可以開始為寶寶添加米粉,由少到多,逐量添加。米粉可以吃多長時間,并沒有具體規定,等寶寶的牙齒長出來,可以吃粥和面條時,就可以不吃米粉了。 市場上營養米粉種類很多,口味很多,媽媽該怎么選擇呢? A:按常規,米粉的分類是按照寶寶的月份來分階段的。第一階段是4~6個月的嬰兒米粉,此階段的米粉中添加和強化的是蔬菜和水果(有的也會添加一些蛋黃),而不是葷的食物,這樣有利于小寶寶的消化。 第二階段是6個月以后,此
很多家長都會給寶寶添加魚肝油,魚肝油是一種維生素類藥物,主要含有維生素A和D,能有效預防和治療小兒佝僂病和夜盲癥。本文我們就來看看在給寶寶添加魚肝油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 母乳中維生素D含量較低,所以嬰兒一般從一至三個月起就應添加魚肝油,以促進鈣磷的代謝吸收。但值得注意的是,維生素A、D均為脂溶性維生素,與其他水溶性維生素如B1、B2等不同,過量攝入維生素A、D不能被及時排除,而會在體內貯存起來,進而產生毒性作用。 魚肝油由于劑型、產地及使用原材料的不同導致維生素A、D含量有差別,在給嬰兒添加魚肝油時一定要小心,以免發生意外。 1、征求醫生的意見,在醫生的指導下和監護下進行,正確選擇劑型、用量及使用期限,以防過量。 2、根據小兒月齡、戶外活動情況以及攝入的食品種類而進行調整。一般來說,早產兒應提早添加魚肝油,隨月齡增長可適當增加用量。 太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
母乳喂養
人工喂養
輔食添加
寶寶食譜
微量元素
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