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禮儀中,若進餐過程中有時中途因事要暫時離席,切勿將餐巾擱在桌上,因為這是意味你不再吃,侍者便不會再為你上菜了,所以,在離開時須將餐巾放在椅子上才對。 用餐完畢,餐巾大致疊好,也可以不疊好,放在餐桌上,而要亂扔。如果發現水杯或萊肴中有臟物,不要大聲嚷嚷,引起同桌的人們注意,而應當悄悄告訴服務員,讓他拿走重拿一份來。 換菜盤和餐具也是這樣。喝飲料時,先用餐巾擦一下嘴唇,然后再喝杯中的飲料,為的是避兔菜屑弄到臉上或丟進玻璃杯里。如有紙餐巾最好不用餐巾擦嘴,不要把用過的盤子推到一旁,或者把盤子摞起來。 最好不要移動任何盤子的位置。在桌布上落下面包屑,可以不必理會。如果是不慎落下一點兒飯菜可以在服務員撤走盤子時,用餐巾小心地把它拾到盤子中。
普通西餐的進萊次序,通常是面包、湯、各類菜式、布丁、咖啡或紅茶。 照正式規矩,入席的時候,客人應該由椅的左方就位,離席的時候亦應由椅的左方退出入座后,應該待主人先攤開餐巾以后,才可以把放在桌上的餐巾鋪置在自己的膝上。 收起的時候也是一樣,都要以主人為先,否則便失禮。鋪餐巾,在正式場合是將餐巾疊作兩層,放置在大腿上,不能完全攤開,更不能塞入腰衣服里、但一般的常餐便不須這么拘謹了,想要全攤開的話也是無妨的。
西餐禮儀中少不了紅酒禮儀,在喝酒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餐桌禮儀呢?下面為您介紹一下喝紅酒的正確方法和順序: 開瓶:用小刀將封口割開,除去上端部分。接著對準中心將螺旋錐慢慢擰入軟木塞,然后扣緊瓶口,進而平穩地將把手柄緩緩拉起,將軟木塞拉出。 伺酒:開瓶之后不要馬上飲用,而是要晾一會兒,酒的香味會更醇。成熟期的紅酒只需提前半個小時就足夠了,陳年老酒通常結構比較脆弱,換瓶去渣后盡快飲用。 斟酒:最好用餐巾裹著酒瓶,以免手溫使酒升溫。杯容量的三分之一為度,讓酒香可以在杯口處留香。 品酒:先觀色,再搖晃,后聞酒。最后當然就是“品”。一般的說法是啜一口酒,口內停留一會兒。品過酒最好在給點時間回味一下。
刀叉的使用和擺放在西餐禮儀中占有很重要的席位。用餐中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暫時休息片刻,可將刀叉分話盤中,刀頭與叉尖相對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還是繼續吃。如是是談話,可以拿著刀叉,無須放下,但若需是作手勢時,就應放下刀叉,千萬不可手執刀叉在空中揮舞搖晃。應當注意,不管任何時候,都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刀與叉除了將料理切開送入口中之外,還有另一項非常重要的功用。 刀叉的擺置方式傳達出“用餐中”或是“結束用餐”之訊息。 而服務生是利用這種方式,判斷客人的用餐情形,以及是否收拾餐具準備接下來的服務等等,所以希望積閏能夠記住正的的餐具擺置方式。特別要注意的是刀刃側必須面向自己。 用餐結束的擺置方式有兩種:用餐結束后中,可將叉子的下面向上,
西餐中總少不了小面包,符合西餐禮儀的面包吃法應該是先用兩手撕成小塊,再用左手拿來吃的原則。 吃硬面包時,用手撕不但費力而且面包屑會掉滿地,此時可用刀先切成兩半,再用手撕成塊來吃。 避免像用鋸子似的割面包,應先把刀刺入中央部分,往靠近自己身體的部分切下,再將面包轉過來切斷另一半。切時可用將面包固定,避免發出聲響。
傳說一: 酸菜魚用鮮魚加泡青菜制湯,因泡青菜味酸,故名。四川民間,初冬用青菜腌漬酸菜,大壇貯存,隨用隨取,可食至來年夏天。多以酸菜合雞、鴨、魚、肉做湯菜,酸鮮爽口,消暑解膩。 傳說二: 始創于重慶市江津縣津福鄉的周渝食店,80年代中期經營酸菜魚,頗受食者贊許,此店陸續收了不少徒弟,藝成之后,離店自立門戶,該店的拳頭品種也隨之流傳四面八方。 傳說三: 壁山縣有一善釣魚翁,一日釣得幾尾魚回家,老伴誤將魚放入煮酸菜湯的鍋里,后來一嘗,鮮美至極,漁翁逢人就夸,酸菜魚也出了名。 傳說四: 重慶市壁山縣來鳳鎮,此鎮位于成渝公路側,壁南河穿街而過,鮮魚產量多,烹魚高手輩出,有“來福小鎮鮮魚美”之譽,橋頭一小食店,干脆以“鮮魚美”名店,由全國著名書法家楊宣庭寫的“鮮魚美”三字,吊掛店前
公元三世紀中葉,天下大亂,群雄并起,漢皇室后裔劉皇叔(字:玄德)于漢中桃園三結義,聚天下精英,遂三顧茅廬,誠邀諸葛孔明先生出山相助,火燒新野,血戰長板,赤壁大捷后率大軍入川,所向披靡。 數日涉至新繁郡,眾將士水土不服,飲食不思,身體疲乏,斗志銳減,軍師孔明深感憂慮,乃微服尋訪,見眾百姓戶戶皆用新鮮蔬菜加天然香料、料酒、鹽投入盛有清水的土陶壇中泡之,天然而成脆嫩芳香之開胃美食,尤以酒肆、菜館中的泡菜色香味最佳,遂回軍中,官兵品嘗,食欲倍增,士氣高昂,再揚軍威。收馬超、克西涼、七擒孟獲,定都成都,與魏、吳形成三國鼎立之勢。 孔明嘆曰:“天府之國,地靈人杰,民以食為天,新繁泡菜,天下一絕也。”故“新繁泡菜”代代相傳,流芳千古,名滿天下。
綿陽米粉是傳統川菜里的小吃,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關于它還有個與三國歷史名人相關的典故. 相傳三國時,蜀主劉璋與剛入川的劉備相會于涪城(今四川綿陽)東山,劉備早就聽說四川人擅長烹飪,就提出品嘗當地美食. 劉璋就說:“聞此山中一人家,其婦善烹飪,祖傳以大米磨漿,制成絲,輔以雞魚肉等自制作料,開水燙熟即食,湯鮮味美,百里名盛。”于是,命令手下將這名主婦叫上山來做了一道菜。 還沒上桌,劉備及眾將就聞到一股香辣的味道。一會兒工夫就吃了個精光。吃完飯,劉備 頓時來了精神,手下眾將也一個個笑逐顏開。再看上下,水肥稻豐、牧笛聲聲。 劉備禁不住撫掌感慨:“富哉,今日之樂乎,美味也!”后來,四川民間爭相仿制?,F在,在綿陽,無論是清晨,還是深夜,在大街小巷,街道兩旁米綿陽米粉-紅湯粉店都是清香撲鼻。
傳統川菜擔擔面面臊酥香,滑嫩爽口,咸香微辣,為全國名面食之一,由自貢市一位名叫陳包包得小販始創于1841年.因最初是挑著擔子沿街叫賣而得名,過后風行全川并盛行全國。 在外地人的眼中,擔擔面是成都小吃的代表,但殊不知這擔擔面也是著名的自貢小吃。用面粉搟制成面條,煮熟,舀上秘制的湯料而成。成菜面條細薄,鹵汁酥香,咸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此品在四川廣為流傳,常作為筵席點心或是小吃。 過去經營這種生意,多是那些既無雄厚資金,又無固定店鋪的勞動者。他們將煮面所需物品塞滿一副特別的擔子,一頭盛著鼎鍋、泥爐,挑起走街串巷,沿街叫賣。 久而久之,擔擔面以其方便上門和獨特味型,名氣越來越大,許多名媛雅士,往往不惜與“引車賣漿者”為伍,站在路邊大吃起來。眼下沿街叫賣近乎絕跡,它已升堂入室,陳于筵席之上,單其制法依舊,作料更加講究。但是那種傳統的味道依然在
相傳,在唐朝時候,重慶市豐都縣平都山(現名豐都山)的大山叢中,住著一家老實憨厚的農民,除務農外,還推些豆腐上街賣了好打油買鹽,聊以度日。 一日天氣炎熱,農夫挑起豆腐下山,途中感到十分疲乏,遂卸擔小憩,忽聞陣陣奕棋聲,舉目四望,見二老翁仙須鶴發,道貌岸然,正在黃桷樹下兵卒廝殺,趁此上前湊趣,見剩殘子不多,但仍殺得難分難解。猛然想起,還是下山賣豆腐要緊。 但他哪里知道“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道理,轉過身來,豆腐已全部發霉,這關系一家生計,不覺痛哭失聲,二翁見此情景,勸慰農夫,回去加些鹽、酒、香料即好。農夫回家之后如法炮制,果然滿房噴香,令人垂涎,遂將豆腐挑至長街,人們爭相購買。仙人點腐成肉(乳)的故事遂傳為佳話。
四川建昌板鴨即與江蘇南京板鴨、福建建甌板鴨、江西南安板鴨一起被官方認定為中國四大板鴨。 建昌板鴨有企業生產的,也有民間自己制作的,主產在西昌、德昌等縣、市。具有體大、膘肥、油多、肉嫩、氣香、味美等特點,吃起來肥而不膩,美不可言。鴨肝一副即可達400克以上,向有“一寶蒸肝九室香”之說,故又有“大肝鴨”之美名。 據歷史記載,元、明兩代,西昌原名建昌以出產板鴨著稱,故名建昌板鴨?!段鞑h志》記載:“鴨古名鶩,雄者羽毛美麗,雌者次之,縣人挨戶飼養,用為筵宴上品,重為四五斤。其肉、肝及卵,氣味之美,為他省之冠,雖著名之蘇鴨、閩鴨,亦所不及所謂建鴨、建肝是也。鴨肝以西寧鎮所產者為第一,每副重十二兩者;鴨肉若用鹽腌之成為板鴨后,則美不可言矣。” 民間還流傳著關于建昌板鴨的一個笑談:古代建昌府有個窮秀才進京趕
孫中山的“四物湯”并不是由四味藥組成,而是集4種素食精華而成,即用黃花菜、木耳、豆腐、豆芽這4種食物。 孫中山不僅擅長西醫,而且對中醫學及飲食營養等都有研究,“四物湯”就是他對飲食營養研究的成果。此“四物湯”中的黃花菜又名金針,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纖維素和鐵。 它具有利水、涼血等功效,可以主水腫、砂淋、衄血、便血等癥,又能健胃、補脾、通便。木耳在《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中品,它具有養血、活血、收斂等作用,對于痔瘡、產后虛弱、崩漏、帶下等患者,都是良好的食品。 木耳富含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及鈣、磷、鐵等物質。 豆腐與豆芽不僅完全保留了黃豆中所含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營養成份,而且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黃花菜、木耳、豆腐、豆芽具有素食的最大優點,而孫中山的“四物湯”正是素食中的佳品
印度飲食文化中也是主要以面餅或者米飯為主食,通常佐以咖喱。菜肴幾乎都煮成糊狀,一般用手撕下面餅,蘸著或卷著菜糊來吃。如果是米飯,則將米飯和菜糊拌在一起,用手指撮著吃。 當然,印度也有不成糊狀的菜,那就是印度烤肉,有烤雞、烤羊肉和烤魚。很多印度菜是烤出來的,不過用的不是烤箱和烤爐,如果你在街邊上看過新疆人做馕的話,用的就是那種土灶了。 印度菜講究燒烤,而且要烤成焦黃才罷休。 他們大多使用一種大烤爐,在這個有一個洞口的傳統灶臺里可以烤雞、烤魚、烤印度羊肉串和很多種餅,非常實用。 用土爐土法烤出來的東西顏色都很鮮艷,例如印度烤雞呈現出的夸張紅色,是因為選用了很多印度香料腌制,之后又經過小火慢烤才形成的,味道很獨特。 通常飯后當地人會喝一杯加了香料的印度奶茶,也叫馬沙拉奶茶。原本的奶茶和我們一般喝的并無差異,只不過在添加了一種叫“馬沙拉&rdquo
它的發展應該是在15世紀莫斯科成為其首都后才開始的,當時俄羅斯文化受到西歐文化的強烈影響,飲食文化方面俄羅斯的貴族比較崇尚法國,所以俄式菜受法式菜的影響比較大,后來俄式菜逐漸也吸收了意大利等國菜式的特點,并且結合自身的飲食習慣,從而形成了頗具特色的俄式菜。 典型的俄式菜有:魚籽醬、莫斯科烤魚、紅菜湯、黃油雞卷、罐燜牛肉等。它們有以下共同特點: 1.傳統菜油脂較大。 由于俄羅斯大部分地區氣候比較嚴寒,人們需要較多的熱能,所以傳統的俄式菜油脂較大,許多菜做完后要澆上少量黃油,部分湯菜上面也有浮油。這種燒菜的方式一直到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才逐漸改變,俄式菜也逐漸趨于清淡,但是有一些非常傳統的菜式仍然保留著這個特點。 2.冷小吃。 俄式菜講究冷小吃,酸黃瓜、酸白菜、腌青魚、魚籽醬等,口味酸、咸爽口,其中魚籽醬最為有名。 3.口味濃厚。 俄式菜的
魚子醬就歷來是俄羅斯食品中的精品,在一些美食商店才有,且是論克賣的,在許多大飯店的宴會上,魚子醬放在專門的精巧的水晶玻璃盛器里,晶瑩剔透,各種沙拉、熏雞、熏腸、烤肉串(將大尬的肉串在一起烤)也是俄羅斯菜中的美味,蔬菜中的酸黃瓜很爽口,西葫蘆也很清鮮,來自中亞的西瓜、甜瓜(哈密瓜)特別甜,春天的櫻桃、草莓最受女孩的喜愛,契訶夫有部著名的戲劇就叫《櫻桃園》,可見櫻桃遍布俄羅斯田野。 還有一種水果看上去像梨,吃在嘴里像蘋果,名叫蘋果梨,據說就是著名植物育種學家米丘林培育出來的。
日本人在飲食文化上之所以注重時節,主要是因為日本料理對海產品新鮮程度的苛刻要求。所以日本菜點另一大特點便是味道鮮美,保持原料的固有味道。 生魚片是最好的例證。還包括生吃活龍蝦。這道菜是將活龍蝦洗凈去掉頭,從龍蝦腹中取出肉和沙線。對其進行加工,配上蘿卜絲放入容器中拼擺,并配有蘇子花、小柚子、檸檬角、辣根泥、姜泥一齊食用?;蛘叽说啦丝蓪埼r整只上,將蝦肉放在殼內,增加氣氛。整個過程并不用起火。完全是在刀工與拼擺功夫上花些時間。 日本料理講究“五法”、“五色”、“五味”,是一種公認的優雅飲食。五法指蒸、煮、烤、炸、生。五色五味五法是日本大學教授、俳句詩人兼日本關西料理五大餐館之一“灘萬”的總經理楠木憲吉先生憑借自己多年經驗與研究所作的總結。 五色包括綠春、朱夏、白秋、玄冬,還
印度是佛教文化的發源地,在印度信徒對信仰十分的牽扯。這一點也體現在了他們的飲食上。印度虔誠的佛教徒和印度教徒都是素食主義者,耆那教徒更是嚴格吃素,吃素的人占印度人口一半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印度是素食王國,素食文化是印度飲食文化中最基本的特色之一。 印度朋友邀請我出席他的生日慶?;顒?。大家先是一起唱歌跳舞,然后吃自助餐。我找遍了所有的菜盤,竟然全是素菜,連雞蛋也沒有。不僅如此,連土豆、紅薯、蘿卜等菜都沒有,吃的全是地面上長出的東西。我非常奇怪,有人告訴我:克瑞迪亞是耆那教徒,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一些印度人對素食的較真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一次,印度朋友科米卡對我說,他訪問中國期間,中國餐館用煮過葷菜的鍋給他做素食,那怎么行呢? 由于印度多數人喜歡吃素,印度開有不少只為素食主義者服務的飯店。西方國家的流行食品不得不適當地印度化。印度有專門為素食主義者開設的比薩餅
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經曾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贊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于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客齊后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應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后才是主人。宴飲結束,引導客人入客廳小坐,上茶,直到辭別。 雖然到了現代,大家的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然而這種傳統宴飲禮儀一直流傳在我們的文化中,而且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保留完整,如山東、香港及臺灣,許多影視作品中多有體現。
而在盛大的婚宴上,通常都可以看到一張所謂的父母桌。 在父母桌上,新娘母親的右邊坐著新郎的父親;她的丈夫(如果她那時沒有丈夫,則由她的兄弟、舅舅、叔叔、堂表兄弟、家族的摯友或男朋友代替)則坐在另一邊,與她正好面對面,他的右邊則坐著新郎的母親。新娘的母親可以請為婚禮主持儀式的人員坐在她的左邊;新郎母親的另一邊則可以請新娘的祖父坐下。 依此模式,讓家人以及重要的賓客或摯友,交替著坐滿這張餐桌。這樣才能不顧此失彼。 另有一種座位安排也不失為恰當的方式,那就是擺上一張很長很長的四方形新娘桌,讓參加婚禮儀式的人員以及雙方父母,全都坐在這張桌子,這樣在桌位安排上就不會有任何失禮的地方。
在正式的中國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燈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驚訝的是,米飯不是與菜式同上,不過可以選擇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應該個別品嘗,而且一次只從碗中吃一種,不是混合品嘗。不可用盤子吃,只能用碗。骨頭和殼類放在個別盤中。不干凈的盤子必須經常用清潔盤子替換。 除了湯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赡軙峁┑恫妫頌橹袊?,最好用筷子。筷子是進餐的工具,因此千萬不可玩弄筷子———把它們當鼓槌是非常失禮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 當然,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這是大忌———這正好像葬禮上的香燭,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動,應該先用眼睛看準你想取的食物。當你用筷了去取一塊食物時,盡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 可能的話,用旁邊的公筷和湯匙
中西餐禮儀
中國飲食
外國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