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秋節(jié)有什么風俗 鐵塔燃燈:鐵塔燃燈 鐵塔燃燈是開封地區(qū)中秋的一項重要活動。鐵塔所在地的開寶寺(明代以后人們稱為鐵塔寺),景色佳麗,是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人們的游樂苑圃。燃燈是開封人民自漢代沿襲下來的習俗,每年的元宵節(jié)和中秋節(jié)其事最盛。 湯陰:蒸月餅 湯陰過去家家都要蒸月餅(白面里面放糖,蒸成圓餅狀,再用木梳、頂針一類的工具按上幾個圖案),中秋夜月上樹梢時,開始用月餅、水果之類供奉月亮。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百姓經(jīng)濟寬裕,市場上月餅品種繁多,多數(shù)人家已不再蒸月餅,上供時用買的月餅和水果。供過后,要把月餅分給家人吃,以圖吉祥團圓。 南陽:夜設(shè)茶果月餅焚香祭月 南陽地區(qū),舊時中秋節(jié)夜設(shè)茶果、月餅于庭院,焚香祭月,稱為“圓月”,以示秋季豐收,合家團圓之意。現(xiàn)“祭月”之俗不存,但八月十五吃月餅,走親串友之俗
廣西中秋節(jié)有哪些風俗 南寧:放龍燈 放“龍燈”是南寧民間的習俗。中秋節(jié)當晚,待嫁女子會親自動手做“龍燈”。首先取一個柚子,將柚子掏空,放進一支蠟燭,“龍燈”就做好了。是不是很像冰心筆下的“小橘燈”? 待月光照到江面時,點燃蠟燭把“龍燈”放到水面上。誰的“龍燈”飄得快誰就可能嫁得快;飄得遠或近,將預(yù)示著未來出嫁的遠或近。雖然“龍燈”不能準確的預(yù)告人們的婚姻大事,但是放“龍燈”作為美好生活的祝愿被沿襲至今。 壯族:燒柚子香 中秋傳統(tǒng)佳節(jié)是壯族沙田柚子收獲季節(jié),有的人便將細香插在柚子上,叫做燒柚子香,還有用長竿舉過屋檐,表示對月恭敬。柚子殼有特殊香氣,細香插破,芳香四溢,可以驅(qū)除穢氣。 武鳴:壯族民歌對唱 在廣西的武鳴,每到中秋的晚上,當?shù)氐膲炎迦司蜁诩腊菰铝林螅酥嵲鹿猓扇航Y(jié)隊在靈
皖北地區(qū):火把節(jié) 在皖北的阜陽地區(qū),當?shù)匕傩諔c中秋除了有吃月餅等習俗外,最具特色的民俗就是火把節(jié)。提起火把節(jié)的由來,不能不提到600多年前的元末農(nóng)民劉福通領(lǐng)導(dǎo)的紅巾軍起義,因為劉福通就是安徽阜陽人,他在這里發(fā)動的農(nóng)民起義給當?shù)亓粝铝艘欢渭言挘擦粝铝艘粋€節(jié)日民俗。 每至中秋節(jié)晚上,小朋友模仿紅巾軍,用麥秸、稻草扎成三四尺長的把子,內(nèi)實麥草,到野外點燃,搖來搖去,似為信號,本地習稱“撂火把”。這一習俗至今久而不衰。 徽州地區(qū):舞草龍 在徽州等地皆有中秋玩草龍習俗。草龍是有稻草扎成的龍。黟縣又稱“舞草龍”即用稻草扎成龍頭,又以稻草捆成一束一束,連成龍身,再以一段由粗到細稻草束作龍尾,每段之間用繩系著,每人手擎一段,配以鑼鼓,上下滾動,歡度中秋。 休寧則稱“舞香龍”,其用稻草扎成,周身插香,長短依舞龍的人數(shù)而定,每隔
江蘇中秋節(jié)有什么風俗 南京中秋節(jié)習俗:吃桂花鴨 南京人中秋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于桂子飄香之時應(yīng)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則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又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yōu)樽郎霞央取D暇┤藢⒑霞屹p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無錫中秋節(jié)習俗:摸秋 燒天香的習俗也還一直延續(xù)至今,“走三橋”、“摸秋”等有趣的中秋習俗如今已不多見。“燒天香”有的地方也叫“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走三橋”是一項女孩子的游戲,就是從跨出家門到回家只能經(jīng)過三座橋,不能重復(fù),姐妹們相約比賽看誰最早到家。所謂“摸秋”,也就是有些地方所
浙江中秋節(jié)有什么風俗 紹興中秋節(jié)習俗 拜月亮婆婆 每當中秋夜月亮升起,虔誠的人們便在自家的庭院中或屋外空地上放一張八仙桌或方桌,將大月餅、石榴、棗子、老南瓜等瓜果供于桌案上,另加涼水一碗,有的還 點香數(shù)支。不過紹俗有言“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也就是說成年男子是無資格的。因為,我國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月屬陰,稱“太陰”,紹興民間則叫“月亮婆 婆”。中秋節(jié)又與嫦娥奔月的故事密切聯(lián)系,嫦娥為女性,婦女也屬陰,因此,拜月多為婦女。拜完“月亮婆婆”,一家人方能分吃月餅。 觀潮 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以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fā)》大賦中就有了相當說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條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的時候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空前絕后的巔峰。
山東中秋節(jié)有什么風俗 拋帕招親 山東省有些地區(qū),中秋之夜有拋帕招親的習俗。中秋節(jié)之夜,于廣場中搭一彩臺,布置成月宮景狀,并設(shè)玉兔、桂樹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歡慶歌舞之后,姑娘們將一些繡著不同花色的手帕向臺下拋去。 如有觀眾接得的手帕與“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臺領(lǐng)獎。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還手帕時,若受“嫦娥”喜歡,則可以戒指相贈。此后,雙方可以交友往來,情投者便喜結(jié)良緣。 供奉兔子王 舊時,每逢中秋節(jié),濟南人的供桌上總少不了一尊神采奕奕的“兔子王”。多數(shù)“兔子王”高度一般在20厘米,能自由活動,用手拉動繩子時,兔子王的雙肩就上下做出搗藥狀,憨態(tài)可掬,惹人喜愛。 做“月鼓” 山東有種蒸的月餅,現(xiàn)在濰坊、煙臺龍口仍有傳留,叫做“月”、“月鼓”、“月糕”,用面餅兩層做成,通體圓形,下一層常做為
四川中秋節(jié)的民風名俗 收賬 成都人在中秋節(jié)要抵攏的時候,一定要完成一項重要“業(yè)務(wù)”——收賬。對商家而言,在中秋前,把各種來來往往的貨款、尾款、賒賬、爛賬撿平抹光,大家都落得個不虧不欠,這過起中秋節(jié)來心頭才踏實、圓滿。 收完賬,各人就趕緊去買月餅、買麻餅、買核桃、柿子、石榴、板栗、梨子、佛手等果木回家,親朋好友之間再送送節(jié)禮,就等到十五那天全家大小向月膜拜——開始敬月光了。次日,嫁出去的女兒一定要把丈夫拖到,提起月餅瓜果等趕回娘家去拜節(jié)。 中秋期間,古代成都各街舉辦的“月光會”頗負盛名,每條街道幾乎都會籌錢請戲班子演皮影戲酬謝月光神,其中金堂縣的“月光會”最為出名。據(jù)載,金堂縣“月光會”始于19世紀90年代初,會期一到,各地商家都會聞訊趕來,金堂張燈結(jié)彩,商客來來往往,商品琳瑯滿目。 牽“兔燈” 中秋
福建中秋節(jié)有什么風俗 水上賞月 泉州人于此夕蕩舟筍江。廈門也有駕舟于鷺江中流賞月之俗。福州閩江更是中秋觀燈賞月的泛舟之處。萬壽橋下,水上居民常集中在一起賞月、“盤詩”。明代曹學佺《泛舟江上觀塔燈》詩云:“浮邱塔夜放花燈,江上看時倍幾層。向月金莖承沆瀣,中天玉柱勢憑陵。繞枝鵲駭珠彈落,照水犀燃寶藏興。舟子亦知功德事,指予回顧兩三僧。” 拜月 中秋也有拜月的習俗,不過全為女子之事,即所謂“男不拜月,女不拜灶”。在政和,中秋夜女子陳設(shè)香案置月餅、瓜果之類,未嫁者多就案前拜之,稱“拜月”。連城民間稱月神為“月光媽”,賞月時也有拜月的習俗。漳州、上杭等地則稱“請月姑”。 上杭之俗更奇,請月姑時,將一小筐放在盤中,據(jù)說月神降臨,筐便會自動上升,并有剝啄聲,女子便計其數(shù)以卜災(zāi)祥。在建寧,中秋夜有的婦女對月問吉兇,俗稱“請木杓神”。泰寧、永定一帶,
海南中秋節(jié)有什么風俗 一、海口:全家團圓拜“月娘” 中秋佳節(jié),團圓是海口市民過節(jié)的主題,而祭祖同樣重要。每年中秋佳節(jié)當天,一大早起來就要將事先準備好的月餅擺在祭桌上,月餅也是有嚴格的要求的,必須是七星伴月,通過月亮傳遞哀思。 此外,在家的婦女會準備豐盛的飯菜,全家人一起吃團圓飯。吃飯時,小輩們都會說祝詞,多是祝長輩健康,順利之意。晚上是重頭戲,全家人都要聚在一起,點燃香燭,拜月賞月兩不誤,祈求出入平安、吉祥如意。 二、儋州:舉辦民歌節(jié) 海南儋州的中秋節(jié)也叫民歌節(jié),正如儋州流傳一首民歌:“儋州自古稱歌海,山歌催得百花開;家家都有民歌手,山山水水是歌臺”。 儋州中秋民間歌節(jié)的主要活動內(nèi)容是儋州山歌、“調(diào)聲”對歌賽和“賞月”等項目。對歌比賽不受時間限制,以“唱倒”對方為止。賽歌活動一般為下午三點到六點,到了晚上又
廣東中秋節(jié)的風俗 樹中秋 在廣東,中秋節(jié)有一種富有情趣的傳統(tǒng)風俗,叫“樹中秋”。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所以也叫“豎中秋”。每逢中秋節(jié),各家要用竹條扎燈,燈的行頭多樣,魚龍燈、鳥獸燈、花果燈等,也可砌成“賀中秋”等字燈。 到了夜里,就在燈內(nèi)燃燭,下面再聯(lián)結(jié)許多小燈、彩旗、銀鈴等,用繩系于竹竿上,高豎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如平臺、屋頂或高樹之上。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和天上明月爭輝,以此慶賀中秋。 扎燈籠 中秋臨近時,小孩子們在家長協(xié)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此外,還有很多小朋友會用水果皮扎燈籠。“咱們微型時候,流行木瓜燈,利用木瓜皮制成得別致花燈,非常有意思,木瓜燈陪我度過整個童年。” 除了木瓜燈,還有香蕉燈,最簡便的是“柚皮燈”,幾乎家家戶戶的
貴州中秋節(jié)吃什么傳統(tǒng)食品 1、糍粑 中秋吃糍粑是2000多年前春秋戰(zhàn)國時期流傳下來的習俗,是當時的人們?yōu)榱思o念出國大將軍伍子胥而制成的。喜愛糯食的貴州人也愛在中秋當天吃一些糍粑,預(yù)示著家家戶戶團結(jié)幸福,生活甜蜜。此外,在貴州土家族,中秋節(jié)也是“月老大人”的壽辰,以打糍粑、“拜月”的方式來為其祝壽。 2、 長桌宴 桌宴是貴州苗族、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與隆重禮儀,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重要節(jié)慶,都會舉行長桌宴,各家各戶把自家做的酒菜端上桌,敬酒勸飲并對酒高歌。中秋也不例外,長桌宴上不僅有糯米飯、臘肉、粉蒸肉、紅雞蛋這些傳統(tǒng)貴州美食,還有古藏肉、苗王魚、白切雞等苗族特色佳肴,再配上幾杯純香米酒下肚,才是一個溫情的中秋之夜。 3、省醫(yī)月餅 貴陽最火爆的月餅,是貴州省人民醫(yī)院職工食堂自產(chǎn)自銷的月餅。以新鮮出爐的云腿月餅為主,外
江西中秋節(jié)有什么風俗 南昌中秋節(jié)風俗:外嫁女中秋送鞋祈健康 在南昌的古老習俗中,有中秋節(jié)吃柚子,送千層底鞋的風俗。過去,每當中秋節(jié),已經(jīng)嫁出去的女兒,一定要回到娘家。除了是與家人團聚外,最主要的就是要送一雙千層底鞋給父母。 因為在中秋節(jié)過后,馬上就要到重陽節(jié),女兒們希望老人能夠在重陽節(jié)外出登高,同時也是祈愿老人身體健康。每年的中秋佳節(jié),除了要吃月餅外,還習慣吃柚子,柚子諧音是“有子”,因此中秋節(jié)吃柚子也有早生貴子的吉祥寓意。 湖口中秋節(jié)風俗:全家團圓做糍粑 每逢中秋佳節(jié),湖口縣家家戶戶都會忙著“做粑”慶祝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湖口人就開始用陶臼制作糍粑。湖口粑食品種繁多,主要有麻糍粑,糯米粑,高粱粑等二三十個品種。 在這些粑食品種中,印粑上印有菊花,梅花,桃花,荷花,鯉魚,喜鵲,福,祿,壽等文飾,以示喜慶和吉祥。
上海中秋節(jié)吃什么傳統(tǒng)食品 1、芋艿 上海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和鴨子外,還會吃芋艿,有些是把芋艿放老鴨湯里,再加上點扁尖筍燉來吃,也有的是直接蔥油爆炒。芋艿是用球莖繁殖的植物,象征著“母子相依”,因此中秋吃芋艿,有著美好的寓意。江南方言念芋艿諧音“運來”。所以,中秋吃芋艿,不僅一享口福,而且表示好運連連。 2、毛豆 《上海縣志》里向有“‘八月半’,又為芋艿生日、毛豆生日”個講法。“毛豆莢烤芋艿”是大家過中秋必備。毛豆,吃的是本地產(chǎn)的“牛踏扁”(這種毛豆的豆子像被牛踩過一樣扁平肥大),味道有點甜津津。毛豆里面排列著好幾粒豆子,也象征著兄弟姐妹的團結(jié)。毛豆在當?shù)赜址Q毛豆莢,而莢又與“佳”、“吉”等字諧音。所以吃毛豆是希望能夠吉祥如意,萬事順心。 3、八寶鴨 上海人注重養(yǎng)生,由于秋天干燥,吃鴨子對身體很有益處,且此時正是鴨
黃酒可以代替料酒嗎去腥嗎 如果家里面沒有料酒也可以用黃酒來代替,黃酒中的氨基酸,在烹調(diào)中能與食鹽結(jié)合,生成氨基酸鈉鹽,從使魚、肉的滋味變得更加鮮美。 料酒的本質(zhì)也是黃酒,但它是以黃酒為主要原料,再搭配一些香料、調(diào)味料配制而成的烹調(diào)專用酒,更適合用于菜肴的烹飪調(diào)味。在烹制菜肴的時候用黃酒代替料酒會遜色不少,用白酒、啤酒等代替料酒更不是明智的選擇。 黃酒的功效與作用 1、舒筋活血 黃酒氣味苦、甘、辛。冬天溫飲黃酒,可活血祛寒、通經(jīng)活絡(luò),有效抵御寒冷刺激,預(yù)防感冒。適量常飲有助于血液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并可補血養(yǎng)顏。 2、美容抗衰老 黃酒是B族維生素的良好來源,維生素B1、B2、尼克酸、維生素E都很豐富,長期飲用有利于美容、抗衰老。 3、促進食欲 鋅是能量代謝及蛋白質(zhì)合
六月六吃炒面的由來 六月六吃炒面是淮河以北、黃河中下游一帶的北方地區(qū)的風俗,民間六月六吃炒面的習俗有好多種說法。但總的有三種,一是說吃炒面可以治療腹瀉腹痛,祛除濕熱、不枯夏等;一是說六月六是“天貺節(jié)”,相傳于北宋,吃炒面是為了祁雨,以求風調(diào)雨順;一是說六月六吃炒面為了讓四海龍王忘記在這天比賽下雨的事情。還有人說是古時戰(zhàn)事頻繁,炒面加工簡單方便。吃時燒點水,一沖就可。即便沒有水,抓一把也能充饑。炒面就是古人的方便面;也有人說,江蘇連云港地處沂水淮水入海囗,氣候潮濕。六月份又是雨季,食物不宜保存。將面粉做成炒面,就方便存放了。 古時候,淮安東門外就是大海,是黃河入海處,如今尚有遺跡,叫“廢黃河”。那時黃河常常決口成災(zāi),人們以為是海龍王作怪,就修龍王廟,敬龍王神。結(jié)果,廟修了又沖了,沖了再修,花了許多錢物,還是沒能感動海龍王。后來,人們學會了對付洪水的辦法——修筑堤
上海端午節(jié)的風俗有哪些 賽龍舟 關(guān)于龍舟的競渡,文字的記載始于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吳均的的《續(xù)齊諧記》。較后,許多的記載中都可以找到有關(guān)賽龍舟的文字記載。現(xiàn)存中國各地的數(shù)千種方志中,共有227種方志有龍舟競渡的記載。端午劃龍舟,龍舟競渡的說法,包括有“大眾舟齊出發(fā),趕往丞救屈原。”及“一吶喊鼓樂嚇退蛟龍。” 上海舊城東北角,原有著名的攬勝之地丹鳳樓。丹鳳樓又名萬軍臺,是端午節(jié)觀看競舟爭渡黃浦江的盛極一時的所在。《上海縣竹枝詞》寫浦江龍舟競渡中有云:“鼓角聲中煥彩游,浦江午日鬧龍舟;紅兒綠女沿灘看,看客多登丹鳳樓。”上海昔時浦江競渡所用的龍舟,大多是從南翔、黃渡等地借來的。抗戰(zhàn)以前,高昌廟附近的半凇園尚未荒蕪,每逢端午節(jié)時,龍舟在半凇園里先賽上兩天,然后在到黃浦江上去作節(jié)日競渡。 掛彩蛋 除了香袋,還有許多上海人,兒時都在胸前掛過用玻璃絲帶
福建端午節(jié)風俗有哪些 水上捉鴨 泉州端午節(jié)有個特別的習俗:“水上捉鴨子”,過程十分有趣,先在江河船上沿水面平行放一去皮的杉木,越長越佳,杉木上涂以油料,使之潤滑;杉木尾端掛一長形小竹籠,內(nèi)放一只活鴨;籠蓋豎立一竹棍,使之能一拍即開。活動者保持身體平衡,從船上沿杉木小心翼翼行至尾端,拍開籠蓋,活動者與活鴨均掉入江中,在游泳健兒的協(xié)助下,抓住活鴨,活鴨即作為活動獎品。 在捉鴨子過程中,岸上觀眾千百人吶喊助威,歡聲雷動,十分熱鬧。 進獻公婆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于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 淹鵝和蛇 長樂等地還在端午日殺鵝和蛇,取其油用鹽淹,供日后遇蚊蟲咬腫等腫痛時用。 水稻拋房梁 長樂等地農(nóng)民在田野里撥回數(shù)棵水稻,把這水稻拋在房屋的房梁上,認為這樣房子不會受
天津端午節(jié)有什么風俗 避五毒 從時令上講五月正值仲夏,因此津京地區(qū)習慣把端午節(jié)稱為“五月節(jié)”。仲夏開始,蛇、蝎、蜈蚣、壁虎、蛤蟆五種“毒物”開始出現(xiàn),蚊蠅等害蟲開始滋生,容易蜇咬人傳播疫病,因而從古時起,人們就開始把端午節(jié)視為“衛(wèi)生日”。端午節(jié)搞衛(wèi)生,不僅是要打掃庭院、清除衛(wèi)生死角,更留下了避瘟習俗。 用柳葉水洗臉 在靜海,端午節(jié)還有用柳葉水洗臉、洗眼,寓意明目祈福身體健康的習俗。 戴搭拉 戴搭拉,給孩子求吉利。天津人除在大門上插艾草防蟲外,還講究為孩子佩長命縷,也就是老人們口中的“老虎褡拉”,這種布藝制品用五色絲線縫制,內(nèi)部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等辛香草藥填充,在夏日可起到驅(qū)蟲避瘟作用。 佩香囊 端午節(jié)也稱“浴蘭節(jié)”,除了吃粽子,佩香囊也是一項端午習俗。中藥香囊具有清香、
江蘇端午節(jié)有什么風俗 龍舟競技 江蘇蘇州是端午節(jié)龍舟競渡的發(fā)祥地。《事物原始》載:“競渡之事,起于勾踐,今龍船是也。”漢代趙曄《吳越春秋》也認為,龍舟的起源“起于勾踐,蓋憫子胥之忠作”。 江蘇蘇州龍舟競渡的最早起源當為“胥門塘河”,即今天的胥江河。清代詩人邵長蘅有“五月胥江怒,水嬉歡競渡”的詠嘆。到清朝,蘇州端午龍舟競渡盛極一時,地點眾多,“龍船,閶、胥兩門,南、北兩濠及楓橋西路水濱皆有之。” 懸掛菖蒲 蘇州人家端午節(jié)在家門口一般都要掛艾草、菖蒲,大蒜,通常將艾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許多家庭還要將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藥大蒜讓孩子隨身攜帶。端午節(jié)時,時近夏至,天氣轉(zhuǎn)熱,空氣潮濕,百毒齊出,蚊蟲滋生,疫病增多。 雄黃洗眼 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
海南端午節(jié)有哪些風俗 洗龍水 洗龍水是海南最有地方特色的端午節(jié)習俗。一般的說法,海南四面環(huán)海,老百姓們對屈原投江寄予了美好的愿望,認為屈原投江后變成了龍神,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會出來活動,這天所有的水也就變成龍水。人們洗龍水可以得到龍神的保護,身體健康不長熱瘡熱痱,一年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洗龍水的地點和方式可以不同,海邊的人到海里洗,河邊的人到河里洗,不靠河湖大海就在家中洗。既不靠近海也不傍河湖的地區(qū),人們洗龍水的方式更加奇特,會去野外采來5種花草特別是野菠蘿花(另外幾種也有說是雞屎藤、百日紅、艾草、菖蒲、燈籠草),等到中午12點時辰,就將花草泡在溫水中洗澡,特別是小孩是一定要洗這種泡花草的龍水。海南西北部儋州一帶的客家人,稱端午節(jié)這一天的洗浴為“洗勒草”,實際上就是將一些具有清熱、消炎、解毒、祛風作用的草藥放入水中,人在洗浴過程中可以得到一定的藥
中西餐禮儀
中國飲食
外國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