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菜肉包或者餡包子,你一定吃過。有試過自己制作茄子做餡的包子嗎?小編今天介紹的這款茄子餡包子,充滿新鮮口感,快來嘗嘗吧。 食材: 面粉4杯(電飯煲里面的那種)、茄子兩個、豬肉1塊、鮮奶1袋(200毫升)、酵母粉適量 調味料:鹽、生抽、醬油、面醬、蔥姜沫、香油 過程: 1、 把1袋鮮奶倒入搪瓷盆中,放在燃氣灶上小火加熱20秒,手感溫度即可,撒入酵母粉。靜置5分鐘。 2、 舀入4杯面粉,先用筷子攪拌至沒有液體的絮狀,再下手揉成面團。蓋上蓋子開始醒發。 3、 現在開始準備肉餡。豬肉一塊。 4、 先把肉切成薄厚均勻的片狀。 5、 再切成條狀。 6、 然后,旋轉90度,切成丁。 7、 切好的肉丁放到盆里,放入鹽、生抽、醬油、面醬、蔥姜沫。 8、 攪拌均勻,再加入油滋潤肉餡。 9、 茄子洗凈,去掉蒂部。(茄蒂上有
各地過年都少不了應節的食品,根據各個地方的習俗不同,應節食品也有差異。但是,年糕則是全國的傳統食品。為什么過年要吃年糕呢?小編給你講講年糕的典故吧。 年糕歷史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七千多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就發現了顆粒飽滿、保存完好水稻的種子,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谷。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漢代揚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古人對米糕的制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于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
別人倒茶時敲桌子什么意思 別人給你倒茶的到時候敲桌子其實是一種扣手禮,向別人表示感謝的意思。就是當別人給你倒茶時,為了表示敬意,在別人給你倒茶時,把右手食指、中指并攏,自然彎曲,以兩手指輕輕敲擊桌面,人們形象地稱其為“屈指代跪”。 倒茶的時候敲桌子幾下 第一種是晚輩給長輩行的禮,也可以翻譯為師下級給上級的的禮,若是你有老板或者是家里的長輩給你倒茶的時候,這個叩指禮你就要這樣行了,把五個手指合成一個拳形,拳背朝上,用五只手指同時敲桌面,這樣做的意思為:五體投地地給倒茶人行跪拜禮。只要敲三下就可以了,要是你遇到了自己特別尊重的人,你就可以敲九下,意思相當于三跪九叩了。 在平輩之間行叩指禮,不需要太過注重于細節,因為大家都是同輩中人,可以得上是志同道合,這樣行禮時候只需要把食指和中指合并,在茶杯旁邊輕輕地敲三下就行。這樣就可以表
意大利面都是人們平時所熟知的食物,那么關于意大利的美味火鍋呢?您有沒有了解過,下面我們一起來跟著美食家學習一下吧。 火鍋在國外叫hot pot、hafing dish,在中國,在重慶和四川等地叫“火鍋”,在廣東稱為“打邊爐”,在寧夏稱為“鍋子”,在江浙一帶稱為“暖鍋”,在北京一帶則稱為“涮鍋”。 不同火鍋不但名字不同,更是百鍋千味!四川的火鍋麻辣醇香,名揚天下;廣東的海鮮火鍋,鈣骨火鍋食而不膩;味美無窮;湘西的狗肉火鍋,享有“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之美譽;北京的羊肉涮鍋風味別致,吊人胃口。此外,杭州的“三鮮火鍋”、湖北的“野味火鍋”、東北的“白肉火鍋”、香
重陽節快要到了,重陽節我們應該吃什么呢,其實重陽節的一些習俗已經成為人們的習慣,包括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等,小編來告訴你重陽節吃什么吧! 重陽節的花糕和栗子糕 北京的小吃中有兩樣是專在重陽節時食用的,一為花糕,一個是栗子糕。 花糕,別名也叫栗子糕。它的制法是用江米面加水蒸熟,用屜布沾水包起蒸熟的江米面揉均勻至光滑,分成四塊,再分別拍成2厘米厚的片放在案板上,抹一層豆餡,再鋪一層江米面,依次類推連鋪三、四層后,在最上面密密實實的碼上煮熟的栗子、桃仁、瓜仁,最后撒上京糕絲、青梅果脯等就算制成。無論看著還是吃著都類似于多層的酥皮兒。早年間在北京以東四牌樓那兒的致美齋、桂馨齋做的花糕最有名。 栗子糕,是用栗子泥為主料制作而成的。具體做法是:將生栗子去皮蒸熟后搗成泥狀,分成三份,一份攤開做底,然后鋪一層京糕片,再鋪一層栗子泥,再鋪一層澄沙餡,最后在上面鋪第三份栗子泥。
甜甜圈為什么中間有一個洞 關于甜甜圈中間有一個洞的由來,其實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有一個最廣為流傳的故事,提到美國一名船長Hanson Gregory,1847年時他在船上吃著中間還沒有洞的老式甜甜圈,結果發生一件事讓他突然靈機一動,就把甜甜圈弄出一個洞了,到底是發生什么事呢? 當時的老式甜甜圈是用「一整塊甜面團」放進油鍋里油炸而成的,被稱為「fried cake(炸蛋糕)」,炸完從邊緣開始吃總是很完美,但吃到中間就發現里面沒有熟透,吃起來還是有點生,所以Hanson船長想到一個好方法,就是在甜甜圈中間開一個洞,這樣就不會再有中間不熟的問題了,而這個故事在1916年Hanson船長接受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專訪時,由他證實了是真實的經歷。 常見甜甜圈種類介紹 一、American Doughn
很多人喜歡吃五花肉,覺得其中有瘦有肥,并且吃起來很香,那么您知道其中相關的典故嗎?有人說五花肉是中國美食中最香艷之物。白肥紅瘦,緊密相依,卻又涇渭分明。 五花肉當然不是肋骨節節生花,而是紅白相間,你儂我儂。要是連一層薄嫩的皮,更為佳妙。縱切面如頁巖云母的五花肉,才是一塊好的五花肉。一千個人有一千種五花肉的做法。變幻莫測匪夷所思的當屬紅燒肉,這堪稱中國人的看家菜,人人的做法都不同,但是罕見能把紅燒肉做得特別難吃的人。所以說五花肉的人間煙火中卻有一顆慈悲心。 五花肉各處有各處的做法。扣肉是喜慶的、鄉土的。整條長江流域,從四川到湖廣,任何一個村子里的太公都能講出一堆做扣肉的訣竅。扣肉之計在于蒸。與肉同扣的梅菜、豆豉、香芋、宜賓芽菜,自家雖素,卻與肉中油脂甚說得來,一場蒸汽洶洶的均貧富運動才得以皆大歡喜收場。 同是扣肉,川菜謂之&ld
糖油粑粑的來歷 糖油粑粑是湖南長沙市的漢族傳統名吃,糖油粑粑造價便宜,主要原料是糯米粉和糖,但其制造工藝精細講究,有特殊的制造過程。它雖不能登大雅之堂,更不能與山珍海味、魚翅熊掌相媲美,但正是因其廉價的身份,它能出入平常百姓家,受到民眾的厚愛,成為民間長吃不厭的小吃。在長沙,不管人的俊美丑惡、身份地位,也不管男女老少,凡是熱愛生活、懂得享受吃的樂趣之人,都有吃糖油粑粑的美妙感受,都對糖油粑粑有特殊感情。早上三個糖油粑粑下肚,可飽一天精神,充沛體力,下午三個糖油粑粑打牙祭,提神飽肚,精神旺盛,糖油粑粑的滋味和作用在長沙人眼里都是奇妙無窮的。 糖油粑粑的味道 吃糖油粑粑急不得,新鮮出鍋的糖油粑粑金黃脆嫩,甜而不濃,油而不膩,軟軟的,柔柔的,色香誘人,引人胃口大開,使人恨不得一口氣就全部吞下。但剛出鍋的粑粑,正入火候,熱氣騰騰,一不小心就
云南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炒蠶豆 在滇西南,人們會在端午節的前幾天,先將蠶豆浸泡至發芽,待端午節這天經過煮熟來吃,或是在用油炸后食用,既酥又脆,很是可口,意思是豆子發芽,在南方剛好種完水稻,也就寓意著莊稼將獲得好的收成。 所以在這一天人們家里必定會做的一道菜便是豆芽炒豆腐,吃這一道菜寓意著全家“親吉平安”(云南方言),也就是家里人在這只有,身體健康,平安幸福;當然,傳統紀念屈原的寓意也是一樣的,都會吃各式各樣的粽子,表達我們對故人的思念。 插菖蒲賽龍舟 孩子眉心點雄黃 對于老昆明人來說,端午節是一個團圓的節日,大人小孩會聚在一起包粽子、擇豆芽……好不熱鬧。餐桌上,除了粽子,還有紅雞蛋、咸鴨蛋、大蒜、煮豆芽等特色食物。“吃粽子蘸點紅糖,一年甜到頭。 包粽子 老昆明人過端午節習慣在中午12點過,家里的地上鋪滿
倫敦奧運會來了,除了欣賞激烈精彩的比賽之外,作為吃貨的你,怎能放過英國的美食呢?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英國的特色美食吧! 1.烤牛肉配約克郡布丁(被稱作英國的國菜) 雖然名字叫約克郡布丁,而且感覺上像是是用面粉、牛奶、雞蛋做出來的煎餅,有點類似于美國的淡烤酥餅。這道菜通常都和烤牛肉、調味肉汁一起,作為一道傳統的周日午餐。一般肉湯被認為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配菜,它起源于約克郡,隨后在整個英國盛行 約克省布丁是略帶咸味的英國傳統布丁,沒有任何餡,烤好后外面是脆的,里面有一點軟,像糖糕。 蘸汁,是牛肉和約克省布丁的好搭檔。 2. 炸魚薯條(被稱作英國的國食) 海魚在面漿里打個滾,然后下油鍋。大多再蘸點鹽或者醋即可,如果添50個便士還可以要一碟咖喱來調味。魚肉滑嫩,熱氣噴涌,外面金燦燦的面殼更是脆生生。兩條魚旁邊還有一大份土豆,根根都有拇指粗,也是泛著漂亮的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料越來越多樣。但是最常見,被著稱為世界三大飲料的是哪幾種,你又知道嗎?可以被稱為世界三大飲料的,肯定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啦。 在中國 “茶者,發乎神農氏,起于魯周公”。茶的歷史,源遠流長。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 茶不僅僅作為中國人的保健飲品出現,在時間的磨合中,也漸漸地被賦予了禪意。茶道精神在人們的品賞中融入到了古老中國的血脈。茶道,顧名思義,品賞茶的美感之道。周作人先生曾對茶道有著這樣的理解:“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喝茶的好處 1. 有助于延緩衰老 茶多酚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體自由基的清除劑。茶多酚有阻斷脂質過氧化反應,清除活性酶的
中秋節快到了,那么中秋節吃什么菜好呢?是不是還在煩惱中秋晚上煮什么菜,不用煩惱,親親寶貝小編為你推薦8款中秋家常菜譜,讓你在中秋的晚上不會無備而戰。 中秋節必吃的菜 吃牛肉粥,牛腩,白卻雞,猶魚炒豆角,特別是牛腩,是流傳了很多年的中秋必吃的食物原料。 中秋菜譜1 1. 蓮藕冬瓜扁豆湯 原料:蓮藕 380克,冬瓜 450克 ,扁豆 75克 ,瘦肉 150克 ,姜 2片,鹽 適量 做法: 1.蓮藕去皮洗干凈,切塊。 2.冬瓜洗干凈,切厚塊。 3.扁豆洗干凈。 4.瘦肉洗干凈,氽燙后再沖洗干凈。 5.煲滾適量水,下蓮藕、冬瓜、扁豆、瘦肉、姜片、煲滾后改慢火煲2小時,下鹽調味即成。 特色: 冬瓜有利尿、消痰和清熱之作用,夏天來一碗,暑熱全消。 2. 涼拌菠菜: 做法: 菠菜2斤,洗凈后,切段. 用爐子上沸
一般人提起羊肉串,都會認為新疆的烤羊肉串才是地道和正宗的,但是,其實烤羊肉串并不是源于新疆的,這你又知道嗎? 考古專家在魯南臨沂市內五里堡村出土的一座東漢晚期畫像石殘墓中發現兩方刻有烤肉串的畫像石,經研究發現這兩幅畫中所見的人物形象皆漢人,他們烤的肉串是牛羊肉串。這兩幅庖廚圖反映出1800年前魯南民間飲食風俗。 第一石畫面寬118.5厘米,高44.5厘米。畫面分上下兩格。上格刻四組男女人物11人,分坐在床幾之上下格是庖廚圖;左邊吊掛著一條蹄足可見的牛腿,有一人高。右邊緊挨著掛 著一塊肉。再往右是一位戴高冠、長胡子、著花邊衣領長袍的男子呈蹲坐狀,左手持一把叉 狀物,上有兩串珠狀物,正放在三足鐵鼎上烤。他的后面有一圓形案板,呈直立圓形,上面 還有五粒圓形物體,似為切好的肉塊。案左一長方方形物體上也有許多切好的肉塊。鼎的右 側站著一位戴小帽、著長袍的年輕人,左手扶鼎,右手持扇
掛五色線 陜西風俗,端午節當天把彩色絲縷拴在小孩的手腕、腳腕和脖頸上,據說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這種彩色絲縷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來,丟進河里讓水沖走。陜西地區的傳說認為這和藥王孫思邈的事跡有關,將花線丟進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帶走了,具有送災的性質。 佩戴香包 在陜西端午節前,各家各戶心靈手巧的婦女都要用彩色花布和綢布縫制各式各樣的荷包,里面裝上香草和中藥材,如雄黃、蒼術、香藿、丁香、白芷等,在節日當天給孩子們佩戴香包,這種香包就叫“祛災包”,有時是小孩的母親自己做的,有時是小孩的祖母做的,有時是小孩的外祖母節前送來的。香包的大小,形狀沒有規定,小則直徑只有半厘米,陜西關中人稱之為杏核,一般串在彩縷上。大則直徑有十多厘米,為紅色,有彩色花邊,一般掛在小孩的胸前,陜西人叫它缽盂。還有小鳥、西瓜、柿子、辣椒等真是品種繁多,讓人眼花繚亂
鴨子 在廣西地區在鬼節這一天會選擇吃鴨子來辟邪,鴨——“壓”,有壓驚,壓住鬼魂之意,況且鴨爪呈耙狀,易把鬼的衣服抓掉(大概怕積下惡怨,不肯回到原處)。還有一種說法是傳說去世的祖先會在中元節這一天回家探親,要過奈何橋,但沒有船過不了。于是,活著的人要送些鴨子下去,好讓鴨子游泳載他們回來,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傳統,一到鬼節就吃鴨子。后來,則被不同地方的人們賦予了各種各樣的傳說,大體上就是驅魔辟邪之意。 包子 江西人在這一天會選擇吃包子來辟邪,傳說在從前法師哎吉安做法術時,向臺下撒包子和水果等一些事物,而一個久未懷孕的女子搶到了包子,第二年便懷上了孩子。所以鬼節吃包子也就了早生貴子,生兒子的寓意。而小孩子吃包子則有平安,一生免受驚嚇的意思。 花饃 山西地區在鬼節這一天會選擇蒸花饃,晉北地區最烈。,這一天
廣西端午節的風俗 包粽子 廣西南寧人端午節最愛吃的粽子,是一種被稱為“涼粽”或是“堿水粽”的粽子。 南寧人包涼粽有不少講究,比如要求包裹粽子的竹葉葉闊無毛且清香性涼,涼粽的形狀一般會包成細長形或三角形。甚至還有些習俗,是把稻草燒成灰來泡水,取此水浸泡糯米之后包成粽子。涼粽在食用時,人們喜歡蘸取蜜糖或是白糖食用,基本就以甜味為主。 飲雄黃酒 端午節當天正午時分,老人們會在房前屋后灑些雄黃酒。人們都會自行采購雄黃、米酒泡制雄黃酒。因為祖輩大多依山而居,山上蛇蟲較多,為了防止蛇蟲進屋,習慣在端午這天將泡好的雄黃酒繞屋噴灑一圈,這一習俗也因此流傳至今。 掛艾葉菖蒲 廣西人在端午節的時候,常會將菖蒲、艾葉、蒜頭、龍船花等中草藥葉扎成一束,掛在門邊,還有部分地方有焚柚皮、柑桔皮、蒼術、白芷、煙葉的風
河南端午節的風俗特色 捉癩蛤蟆 古代端午節捉癩蛤蟆的風俗現在仍在河南農村流行。民間認為,癩蛤蟆有巨毒, 能夠清熱解毒,特別是端午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質量最好,人們把蛤蟆眼泡上的毒汁擠出拌入面粉搓成長條,晾干備用。還把錠墨塞進癩蛤蟆嘴里,將它掛在墻壁上,風干后就成了中藥,此稱蛤蟆墨。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畫一圈,病情就會得到控制。正因為有此風俗,這天的癩蛤蟆特別難捉,人們說它是“神蟲”,這天怕被人捉拿,都紛紛躲藏起來,故而民間有“癩肚蛤蟆躲端午”的俗語。 佩香囊和拴五色絲線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包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也有用碎布縫成的,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掛艾葉
“西湖醋魚”又叫“叔嫂傳珍”。相傳古時有宋姓兄弟兩人,滿腹文章,很有學問,隱居在西湖以打魚為生。當地惡棍趙大官人有一次游湖,路遇一個在湖邊浣紗的婦女,見其美姿動人,就想霸占。派人一打聽,原來這個婦女是宋兄之妻,就施用陰謀手段,害死了宋兄。惡勢力的侵害,使宋家叔嫂非常激憤,兩人一起上官府告狀,企求伸張正氣,使惡棍受到懲罰。他們哪知道,當時的官府是同惡勢力一個鼻孔出氣的,不但沒受理他們的控訴,反而一頓棒打,把他們趕出了官府。 回家后,宋嫂要宋弟趕快收拾行裝外逃,以免惡棍跟蹤前來報復。臨行前,嫂嫂燒了一碗魚,加糖加醋,燒法奇特。宋弟問嫂嫂:今天魚怎么燒得這個樣子?嫂嫂說:魚有甜有酸,我是想讓你這次外出,千萬不要忘記你哥哥是怎么死的,你的生活若甜,不要忘記老百姓受欺凌的辛酸之外,不要忘記你嫂嫂飲恨的辛酸。弟弟聽了很是激動,吃了魚,牢記嫂嫂的心意而去。后來,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主要有四種,其中以源于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陰歷5月5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
青團的由來一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并未善罷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后,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么東西給陳太平吃時,走出門,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只只米團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 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后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 青團的由來二 關于清明節吃青團的習俗,《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浙
中西餐禮儀
中國飲食
外國飲食